基于土地差别化供给视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河北省为例
本文选题:资源环境承载力 + 土地差别化供给 ; 参考:《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4年06期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间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差别化供给是解决当前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差别化供给角度对河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危险性3个领域层、8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出河北省各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将149个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高水平区、中高水平区、中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4个等级,并结合评价结果对河北省土地差别化供给从供给量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supply and land demand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Land differential supply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supply and land demand.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he angle of land differential supply, and determin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quality, natural disaster risk and eight index layers. The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ies of Hebei Province. The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149 evaluation uni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high level area, middle high level area, middle low level area and low level area. Combined with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land differential supply in Hebei Province from two aspects: supply quantity and supply structure.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实验室;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河北省软科学计划项目(13456146) 河北省高校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分类号】:X24;F3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唐凯;唐承丽;赵婷婷;何娇;聂笃聪;;基于集对分析法的长株潭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年01期
2 罗贞礼;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国土资源导刊;2005年02期
3 谷树忠;张亮;;迫切需要差别化增加土地制度创新供给[J];中国发展观察;2012年08期
4 王志伟;耿春香;赵朝成;;开发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初探[J];价值工程;2010年26期
5 田宏岭;乔建平;朱波;宋孟强;;基于GIS技术的成都市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评价[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S1期
6 李鑫;欧名豪;;建设用地供给创新:总量控制+差别化调控[J];中国土地;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立斌;;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土地集约利用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2 叶伟;赵善伦;孙静;;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3期
3 李东序;赵富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与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6期
4 杨亮;吕耀;郑华玉;;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5 张明辉;尹琼;黄飞;;新形势下湖南省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5期
6 高小羊;葛幼松;;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7 岳晓燕;汪一鸣;白林波;米文宝;;宁夏农地资源劳动力承载力时空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6年05期
8 岳晓燕;汪一鸣;赵亚峰;;宁夏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9 张志明;张自光;;成都市地质灾害特征及汛期防治措施浅析[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年24期
10 石忆邵;尹昌应;王贺封;谭文垦;;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发曾;王新涛;吴国玺;万年庆;张本昀;王岩松;赵永;高建华;王倩;;第十一章 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与土地承载力[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2 孙丽娜;王辉;;辽宁中部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宋福忠;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李东序;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静暖;自然力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建华;陇东旱塬冬小麦、玉米生产潜力估算指标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9年
5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李继明;县域土地资源环境友好型利用评价的理论和方法[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胜华;基于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供给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8 李兆磊;物流枢纽系统演化与承载能力理论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户艳领;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尹业彪;基于3S技术的焉耆绿洲水土安全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欧阳莹;环鄱阳湖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高利梅;大连城市承载力分析评价[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曾璐;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一;基于RS/GIS的鄂西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1年
7 程震;基于土地资源约束下的区域PRED系统综合协调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爱红;西部民族地区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罗雁文;湖南省各市州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10 王阳;城市总体布局层面土地使用强度控制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2 黎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3 李峰生;何海兵;王亚茹;;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4 聂艳;周勇;雷文华;黄建武;;基于集对分析法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5 班茂盛;方创琳;;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4期
6 张广海;刘佳;王蕾;万荣;;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2期
7 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5期
8 张正栋;珠江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9 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10 苏飞;张平宇;;基于集对分析的大庆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理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谢强莲;两型社会视角下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5期
2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年10期
3 邱鹏;;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19期
4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掠影[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6 张少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7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9期
8 黄煦;罗亚东;;安徽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7期
9 彭立;刘邵权;刘淑珍;苏春江;;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东太;;辽宁省“十一五”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张娥;谢永刚;;汶川县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邬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谢元博;;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阜新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我市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课题调研[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舒瑜;我市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秦志勇;深圳市政协资源环境承载力调研启动[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记者 潘春芳;研究报告称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5 特约记者 郭聪;京津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季杰;委员热议资源环境承载力[N];深圳商报;2009年
7 章轲;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翁惠娟;转型应避免资源环境“超载”[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记者 李舒瑜;从“用了再算”到“算了再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樊笑英;先知承载力 方能可持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韩博;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陈万象;后重建时期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4 程雨光;江西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启示[D];南昌大学;2007年
5 曾浩;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6 吴良兴;大型煤矿矿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7 余劲松;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97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79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