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京津贫困区耕地资源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基于保定市7个贫困县的面板数据分析
本文选题:耕地资源 + 农民收入 ; 参考:《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02期
【摘要】:为研究环京津贫困区耕地面积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采用保定市7个贫困县的1997—2011年统计资料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法对7县进行区域划分,然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耕地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3个区域(山区、环京和近京区域)均显示耕地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山区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而环京和近京区域两者关系均呈负相关关系;两者的关系在区域内部各县之间存在差异;区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也存在差异。耕地数量与农民收入的正负向关系及差异原因与农民的收入来源及收入结构关系密切,并与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有关。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on farmers' income in 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as studied by using the statistical data from 1997 to 2011 in 7 poor counties of Baoding City. Firstly, cluster analysis was used to divide the seven counties, and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farmers' incom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by building panel data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in the three regions (mountainous area, surrounding Beijing area and near Beijing region), and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the mountainous reg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rounding Beijing and the near Beijing is nega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different among the counties within the region; the increase range of the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farmers is also different among the region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and farmers' income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differenc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ome sources and income structure of farmers, and are related to their resource endowment, location condition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基金】:河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农户土地利用转型调查及经济收入转型模拟研究”(114072172D) 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项目(201203073)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2SH044) 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01185)
【分类号】:F323.211;F3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贯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5期
2 周嘉,张洪峰,尚金城,陈鹏;模糊综合评判法在生态旅游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陆益龙;;农户的耕地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4 郭军华;;中国城市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12期
5 鲍艳;胡振琪;柏玉;郭瑞珊;;主成分聚类分析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6 胡莉莉;牛叔文;马莉;张馨;丁永霞;;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农业生产用能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7 张雯;张广胜;;农民增收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农业经济;2012年01期
8 范辉;陈超;余国忠;;河南省耕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4期
9 陈华;王稳;;中国保险发展对技术创新长短期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03期
10 张蓬涛;张贵军;崔海宁;;基于退耕的环京津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新;郭宁;宋芙蓉;;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1期
2 ;E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Land Use in Ji'an City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3 曹政辉;;长株潭地区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07期
4 邱福林;穆兰;;广东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年福华;史守正;;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6 张建;汪应宏;温丹丹;;耕地非农化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2期
7 肖保全;施彬;李晓龙;;经济增长对耕地非农化的需求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8 张月丛;孟宪锋;;基于Morlet小波的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9 崔艳琳;盖艾鸿;孙鹏举;张军;;甘肃省不同生态区耕地压力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10 闵捷;;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以湖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磊;贺小莉;;天津粮食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A];2008’中国食物与营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闵捷;张安录;高魏;蔡银莺;;农地城市流转“燃烧”机制分析 以湖北省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黄文妍;胡渝清;;浅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宋松;;中国城市用地面积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鲁春阳;杨庆媛;焦庆东;文枫;;重庆直辖以来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实证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曲林静;杨木壮;宋榕潮;常立早;;广东省近二十年来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相关性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贾燕兵;;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徐丽华;单胜道;朱恺军;;晋中市土地利用战略选择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钟水映;李魁;;东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动性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瑞芳;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肖教燎;土地政策传导机制与路径的分析与仿真[D];南昌大学;2010年
3 修丽娜;基于OWA-GIS的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彦春;铁路防洪应急物资优化布局及调配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陈静彬;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赵可;农地城市流转与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京钊;基于LUCC与RS/GIS的济南市生态安全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艳;左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毕延伟;区域耕地资源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杨科家;元宝枫叶色、叶形与翅果的变异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杨晓安;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中农民利益保护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金罗漪;黄岩区耕地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佳;陕西省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苏臣;常德市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黄丽丽;于都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保护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绯;城市化与农地保护的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大杰,董文娟,孙丽英,石缎花,齐晔;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吕文栋;赵杨;彭彬;;科技保险相关问题探析[J];保险研究;2008年02期
3 郭贯成;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以江苏十三个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5期
4 孟爱云;濮励杰;;区域耕地数量变化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互关系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5 丁建中,彭补拙,濮励杰,周生路;试论江苏省国土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6 郭平;李恒;;居民收入分配规范函数及其福利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8期
7 孙道玮,俞穆清,陈田,田卫,王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罗雨泽;;我国FDI、经济增长与国内投资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方法(1979~2004)[J];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9 张榕;张玉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01期
10 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王方杰;[N];人民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艳;关于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2 张钰;基于经济计量模型的通货膨胀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琳,杨同利,张明杰,许月明;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及评价——以河北省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05期
2 刘俊章,刘连兴,刘书忠;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制约与对策[J];德州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牛星,欧名豪,李晓刚,吴静;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年02期
4 金建君;王玉海;刘学敏;;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J];生态经济;2008年11期
5 李应中,毕于远,,杨瑞珍,梁佩谦;我国耕地资源永续利用的战略抉择[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6年04期
6 马新文,栗波;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的保护[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3期
7 黄贤金;江苏省耕地资源价值核算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8 耿庆彪,侯青;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1999年06期
9 乔木,马虹,杨发相,岳健,孙莉,张占君;新疆典型区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0年03期
10 刘钟元;山地保护耕地资源之浅见[J];甘肃农业;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3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4 丁玲玲;林爱文;;GIS和统计分析软件支持下的湖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秀红;傅小锋;;耕地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姚立英;;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陶军德;王振亚;伏荣林;;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8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9 邓红蒂;;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陈印军;我国真的有8亿亩后备耕地资源吗?[N];农民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3 记者 吴洋 实习生 杨臻;喀什市 集中耕地资源打造南疆“大菜篮”[N];喀什日报(汉);2010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市政协驻阜平县委员小组;努力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益[N];保定日报;2007年
6 记者王华楠;我国有不同适宜度耕地资源8亿亩[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7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于法稳;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乌云斯琴 任一龙;部长眼里的中国资源能源发展战略[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记者 夏元 实习生 丁一;搞好移土培肥工程 保护库区耕地资源[N];重庆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4 侯力;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资源保护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成丽;中国粮食对外贸易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效顺;基于耕地资源损失视角的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7 刁巍杨;我国区域资源保障程度评价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斐;河北省山区耕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宁文波;陕西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何浩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4 田晓红;山西省永济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5 吴俊峰;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6 范卓斌;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适宜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7 段亚枫;河北省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8 金宝石;安徽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10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3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803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