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土地资源禀赋及碳汇量分析
本文选题:北京市 + 土地资源 ; 参考:《林业经济》2015年07期
【摘要】:阐述了北京市土地资源禀赋状况。依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3》和《北京市统计年鉴2013》数据,分别计算出北京市森林、耕地、草地、湿地的碳汇量,得总碳汇量为1579.26万t;进一步分析了北京市碳排放总量为1736.66万t;通过对北京市不同类型土地碳汇价值和北京市能源消耗碳排放情况的对比分析,测算2012年北京市的碳排放赤字为157.4万t。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植被的保护,增加土壤的碳吸收量;减少碳排放,促进新能源的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status of land resource endowment in Beij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Environment Statistics Yearbook 2013" and "Beiji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 the carbon sinks of forests,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and wetlands in Beijing we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sink is 15.7926 million t; the total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in Beijing is 17.3666 million t; the value of carbon sinks of different types of land in Beijing and the situation of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in Beijing a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ijing's carbon deficit in 2012 was estimated at 1.574 million t. On the basis of this,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vegetation,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carbon absorbed by soil,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promoting the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so 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削减潜力及低碳发展策略研究”(编号:9132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后林改时期农户林地经营决策机理及营林效率差异研究”(编号:13BJY060)
【分类号】:F301.2;X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佳;刘靖敏;周建华;;碳汇与我国草地治理[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2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3 刘华,雷瑞德;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的研究方法及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4期
4 余婷婷;韩春兰;徐广成;;辽宁省土地利用的碳源碳汇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5 杜强;陈乔;杨锐;;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国各省碳排放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6 米楠;卜晓燕;米文宝;;宁夏旱区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7期
7 丁娟娟;邱振;;北京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演变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分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8 方精云;杨元合;马文红;安尼瓦尔·买买提;沈海花;;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年07期
9 李殿伟;文桂江;;自然资本、碳排放权与我国的碳交易能力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11年03期
10 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婷婷;郝焰平;刘圣清;;林业碳汇问题研究进展概述[J];安徽林业科技;2011年06期
2 刘娜;顾凯平;;中国区域碳循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3 黄凤华;李维德;;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法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4 米雪晶;韩春鲜;;塔里木河中下游地区农用地可持续利用研究——以尉犁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5 岳锋;杨斌;;不同防治方法对思茅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6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7 于曼;彭万贵;葛大兵;;“碳足迹”计算方法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吴未;路平山;;县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以惠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9 王敬敏;朱益平;;河北省碳排放及其趋势预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10 王红;黄英;娄昭;;喀斯特山区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安顺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钱圆;袁建辉;姜慧勤;宋天野;;我国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联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志远;郑伯红;;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可嘉;梅赞超;;基于STIRPAT模型的福建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协整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陈红林;何芳;;湖北森林碳汇量初步估算[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8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孙明学;;提高和保护森林碳汇加快林业碳汇经济的发展[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初奖;松突圆蚧在中国的适生性与风险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绍志;公益林建设市场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刘娜;中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及框架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吴金友;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石军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贮量特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8 李江;思茅松中幼龄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段向云;物流企业低碳化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运营机制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姗姗;河南省电力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熊雯;中国工业品出口结构低碳转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廖稷;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蔡洁;洞庭湖区杨树人工林生物生产力与碳储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戴景晟;林分碳汇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9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杜宇;总量控制下区域污染物排放量预测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文良;;关于草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13期
2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3 王根绪,程国栋,沈永平;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J];冰川冻土;2002年06期
4 安尼瓦尔·买买提;杨元合;郭兆迪;方精云;;新疆草地植被的地上生物量[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岳超;王少鹏;朱江玲;方精云;;2050年中国碳排放量的情景预测——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Ⅳ[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李明志,张学培;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王亚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效益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马钦彦,陈遐林,王娟,蔺琛,康峰峰,曹文强,马志波,李文宇;华北主要森林类型建群种的含碳率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9 樊登星;余新晓;岳永杰;牛丽丽;高志亮;马莉娅;;北京市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S2期
10 李瑞;张克斌;刘云芳;边振;刘晓丹;路端正;尤万学;;宁夏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优先保护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杜悦英;[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林德荣;森林碳汇服务市场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李顺龙;森林碳汇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文菊;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蓄积与碳循环模拟[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5 杨素华;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张坤;森林碳汇计量和核查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刘爱智;河北省滨海湿地动态变化分析与效益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春江;宋佳婧;;林业碳汇基本问题探讨[J];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02期
2 王冰;;浅谈中国林业碳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学;2014年05期
3 石媛媛;;林业碳汇——一种新的能源开发模式[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10期
4 李长青;苏美玲;杨新吉勒图;;内蒙古碳汇资源估算与碳汇产业发展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5 谢茜;常影;;中国竹林碳汇开发现状与前景分析[J];科技资讯;2013年20期
6 朱静静;吴亚芸;;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碳汇造林[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年06期
7 刘宝康;杜玉娥;胡爱军;陈国茜;;青海省草地碳汇潜力研究[J];青海气象;2014年02期
8 朱臻;沈月琴;吴伟光;徐秀英;曾程;;碳汇目标下农户森林经营最优决策及碳汇供给能力——基于浙江和江西两省调查[J];生态学报;2013年08期
9 倪佳波;;我家有个“碳汇园”[J];少儿科技;2011年07期
10 李晓明;;中国地质碳汇监测计划启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劲文;乐群;刘明花;;中国各省造林碳汇潜力分析[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李育林;;增加林业碳汇 应对气候变化(代序)[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3 李珊;陈昱杉;李顺龙;;关于林业碳汇基本问题的再认识[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C];2009年
4 于天飞;李智勇;吴水荣;;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于天飞;吴水荣;李智勇;;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于天飞;李怒云;李智勇;陈绍志;吴水荣;李金良;夏恩龙;;中国林业碳汇审定与核查体系的构建[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林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与绿色增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阚如良;梅雪;孔婷;;碳汇资本在旅游融资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8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9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邓广;张旭;李增元;;三类林业碳汇活动中的技术议题与选择[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若辰邋本报记者 王代林;熊猫碳汇应对全球变暖的四川角色[N];四川日报;2007年
2 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副局长 付毅慧;积极推进碳汇研究 拓展绿化外部空间[N];沈阳日报;2006年
3 实习记者 巩峥;公众出资千元可得5.6吨碳汇[N];北京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海燕;市民每出资1000元可获得5.6吨碳汇[N];北京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李昕;增加碳汇交易应对气候变化[N];人民政协报;2009年
6 陈胜伟 李燕;浙江林学院碳汇研究助推浙江可持续发展[N];浙江日报;2009年
7 吕日周 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改革创新研究会会长;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林业碳汇”[N];山西政协报;2009年
8 记者 王海燕;履行植树义务可购买碳汇[N];北京日报;2009年
9 记者 房田甜;北京3年内将新建41万亩碳汇林[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10 晏国政;山西启动首批碳汇造林示范项目[N];人民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淑芬;我国碳汇林建设融资机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李亮;潮田河流域(岩溶)地质碳汇过程及通量估算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
3 钱杰;大都市碳源碳汇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史婷婷;岩溶流域水循环过程碳汇效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瑜;生态公正视角下的内蒙古草原碳汇[D];内蒙古大学;2012年
2 唐波;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我国碳汇市场多主体动态博弈仿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赵亮;城镇区域碳源碳汇时空格局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4 孙钊;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新农村CDM项目碳汇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杨艳;太湖流域水稻种植系统温室效应、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D];南京大学;2013年
6 王培;几种水生藻类的碳汇效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胡毅军;西南典型岩溶泉域岩溶地质作用的碳汇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郑洁;水生植物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岩溶碳汇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赵留峰;基于遥感的中原城市群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10 刘玉;花岗岩风化碳汇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52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805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