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格局研究
本文选题:河套地区 + 农业水土资源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5年03期
【摘要】:为了客观地评价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情况,在分析灌区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以灌溉用水量作为水资源量的表征参数,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测算模型,评价了河套灌区及5个县域的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并对其匹配程度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一般,耕地资源优势明显,水资源问题突出;10a来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逐渐降低,匹配程度空间差异性较为显著,总体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变差"的特点。针对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差、区域差异明显的情况,应加强该区水利工程建设和加快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兼顾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河套灌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
[Abstract]: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time and space matching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Hetao irrigation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irrigation area, the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matching calculation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irrigation water as the characterization parameter of the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agricultural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etao irrigation area and the 5 counties were evaluated. The matching degree of the matching degree of the resources was divi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in the Hetao irrigation area were matched in general, the advantage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were obvious, the water resources were outstanding, and the matching degree of the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was gradually reduced by 10A,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the matching degree was more significant, an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from west to east to the East" was characterized. In view of the poor matching degree of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in Hetao irrigation area and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this area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the reform of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acceler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e matching degree of agricultura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etao irrigation area should be improved.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29B09)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B12007)
【分类号】:F323.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姜宁;付强;;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刘彦随;甘红;张富刚;;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J];地理学报;2006年08期
3 刘洋,金凤君,甘红;区域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4 张晶;封志明;杨艳昭;;宁夏平原县域农业水土资源平衡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5 彭芳,张新林;浅谈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灌溉潜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6 杨路华,沈荣开,曹秀玲;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合理利用的方案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7 操信春;吴普特;王玉宝;赵西宁;刘静;;中国灌区水分生产率及其时空差异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慧敏;张锡金;朱振林;隋学艳;;济南市粮食安全与耕地数量变化的相关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张孝存;张妍;张红侠;;商洛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3 张正良;刘展鹏;;我国水土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4 何秀丽;刘文新;;东北地区水资源供需现状及优化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5 缑武龙;黎诚;胡月明;;基于基尼系数和洛伦茨曲线的县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1期
6 陶国芳;蒋兆恒;;基于基尼系数的吉林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5期
7 冯起,刘蔚,司建华,苏永红;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J];冰川冻土;2004年06期
8 李德一;张树文;;基于千米格网的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J];测绘科学;2012年02期
9 闫文林;王坚;高井祥;;基尼系数在GPS网形优化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9年04期
10 王家庭;唐袁;;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的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战金艳;邓祥征;苏红波;唐华秀;;耕地用途转移对黄淮海平原灌溉需水量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3 陈杰;;城市化对我国土壤资源的影响:现状与问题[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C];2004年
4 谷树忠;姚予龙;;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5 孙博;解建仓;李春娇;;基于模糊线性规划模型的水-土-作物系统优化配置研究[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三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集[C];2013年
6 刘海清;方佳;李海亮;;基于水资源分布的海南省生态安全分析[A];2012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周应华;靳晓燕;;论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A];中国土地资源态势与持续利用研究[C];2004年
8 刘彦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优化战略[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9 李智国;;我国耕地利用与粮食安全变化的市场驱动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旺;中小尺度耕地生产力稳定性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建国;基于耕地生产能力生态区法评价的粮食安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3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单娜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耕地保护目标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杜君;基于GIS的我国小麦施肥指标体系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6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彭志威;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虹吸式流道形状优化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8 关全力;新疆农业节水管理一体化体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9 尹鹏;哈尔滨市水资源发展态势及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舒帮荣;基于约束性模糊元胞自动机的城镇用地扩展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瞿华蓥;基于GIS的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调查评价与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熊军;廉江市耕地后备资源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布局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军以;贵州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水土资源匹配结构及其利用模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勇;大斑啄木鸟栖息地选择和适宜性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郭晓晓;3S技术支持的黑龙港地区主要作物种植结构优化[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梁明;耕作制度对农业需水量的调控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江涛;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综合指数评价和平衡指数预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乐;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时空分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池陈帆;福建省耕地面积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孝存;张妍;张红侠;;商洛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2 赵永革;世纪之交的重大话题——我国耕地、粮食与城市土地利用状况[J];城市研究;1999年04期
3 于洪贤;孙家言;覃雪波;;黑龙江省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肖建民;王福林;王忠波;吴昌友;;黑龙江省水环境问题探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5 姜宁;付强;;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孟斌,王劲峰,张文忠,刘旭华;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7 闫敏华,邓伟,马学慧;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J];地理学报;2001年02期
8 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9 刘彦随,陆大道;中国农业结构调整基本态势与区域效应[J];地理学报;2003年03期
10 刘彦随;甘红;张富刚;;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J];地理学报;2006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琳;关中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测评与时空差异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万茂,李玉英,朱德明;太湖水土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年06期
2 张文渊;水利工程管理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水土保持;1999年02期
3 任烨,梁文辉;构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三结构模式——以陇东(平凉)黄土高原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3年04期
4 查轩,黄少燕;山坡地农业开发中的水土资源保育问题探讨[J];资源科学;2004年S1期
5 张永江;;水土资源利用补偿机制浅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01期
6 张黎明;;对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2期
7 侯彦林,石元春;“引黄入淀”工程对区域水土资源影响预测──献县至白洋淀区段[J];自然资源学报;1994年02期
8 杨庭硕;用好水土资源需要发扬和借鉴各民族传统文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9 刘义侠;;搞好水土保持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安徽地质;2006年03期
10 阿布都沙塔尔·买买提明;瓦哈甫·哈力克;阿不都克依木·阿布力孜;马燕;张春轶;;策勒县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探讨[J];新疆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强;;三江平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南彩艳;粟晓玲;佟玲;;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的关中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周泽民;马秀丽;;浅析城市水土资源保护及治理措施的对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朱连勇;张戈平;;浅谈南疆地区水土资源的保持和利用[A];海峡两岸减轻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专辑[C];2000年
5 刘彦君;赵义;孟庆斌;刘加海;龙显助;;论北引工程区域性水土资源保护措施[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6 雷瑞芳;;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与保障[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前言[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马兴旺;李保国;;干旱区水土资源时空变化的定量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启良;;基于水土资源状况的中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策略[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前言[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马祥庆;森林是水土资源的绿色保护伞[N];福建日报;2013年
2 张永江 黄委会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监督局高级工程师 穆兴民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导;用经济杠杆调节水土资源利用[N];中国水利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常俭 本报见习记者 高珊;依法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N];河北日报;2013年
4 记者 高立洪;要合理利用有效保护水土资源[N];中国水利报;2008年
5 胡丹文;美国免耕农业保护水土资源[N];人民长江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庄电一;警惕小型采矿企业对水土资源的破坏[N];光明日报;2006年
7 邓本太;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青海日报;2008年
8 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公室;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长白山日报;2010年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保护水土资源支持新疆跨越式发展[N];新疆日报(汉);2012年
10 记者 吕晓扬;开采瓷泥应保护水土资源[N];潮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红雷;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耿庆玲;西北旱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分区及其匹配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4年
3 王滨;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4 孙涛;西北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段金龙;水土资源分布的多样性格局、时空变化及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3年
7 孙建光;青海共和盆地水分时空分异与水土资源生产力[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燕;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新疆大学;2007年
2 宝峰;蚁群算法在区域水土资源规划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王凯;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舒金扬;黔江贫困山区水土资源特征及高效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5 孙靖陶;城市化过程中水土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洁云;新疆水土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评价及耦合分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7 陶国通;区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潜力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8 王秋梅;三江平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彭立芹;潋水河流域水土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及其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任守德;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53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81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