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模糊集理论在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 江西省 ; 参考:《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年10期
【摘要】:结合江西省2009年自然、社会和经济以及水资源资料,选取降水量、灌溉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生活用水定额、人均供水量、万元GDP用水量、生态环境用水率、缺水率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江西省11个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能够科学、合理地确定样本指标对各级指标标准区间的相对隶属度、相对隶属函数,并且能够通过变化模型及其参数,合理地确定出样本的评价等级,提高对样本等级评价的可信度.最后与模糊识别理论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等级基本保持一致.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体水资源承载力等级为1~2级,水资源开发利用已具有一定规模,部分区域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natural, social, economic and water resources in Jiangxi Province in 2009, precipitation, irrigation rate,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degree, domestic water quota, per capita water supply, 10 thousand yuan GDP water consump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ter use rate were selected.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11 cities in Jiangxi Province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variable fuzzy evaluation model. It can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relative membership degree and relative membership function of the sample index to the standard interval of the index at all levels, and can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evaluation grade of the sample by changing the model and its parameters.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sample rating evaluation. Finally,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fuzzy recognition theory, the evaluation grade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in Jiangxi Province is 1 / 2,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ve a certain scale, and some region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for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赣南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基金】: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GJJ14671) 赣南师范学院招标课题(14zb19)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陈守煜;可变模糊集理论的哲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朱一中,夏军,谈戈;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4 夏军;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一)[J];海河水利;2002年02期
5 吴敦银,喻中文,王凤;江西省水资源分布与旱灾发生规律初探[J];江西水利科技;2005年01期
6 彭忠福;马学明;刘雁翼;;江西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人民长江;2011年18期
7 姚治君,王建华,江东,陈传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及其理论探析[J];水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8 龙腾锐,姜文超;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9 李亚伟,陈守煜,傅铁;基于模糊识别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J];水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10 左东启,戴树声,袁汝华,李鸿业,芮孝芳;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水科学进展;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丽民,赵秀平,袁金国,彭智勇,亢翠霞;河北省农业与水资源承载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2 张建军;赵新华;李国金;王亮;廖静;;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及其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3 芦晓峰;李波;王铁良;;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5 郭旋;冯利华;;义乌市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6 刘波;丁贤俊;姚红;;南通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7 刘晓璐;赵晓慎;习树峰;徐振国;;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级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8 张占庞;韩熙;;生态灌区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9 周亮广;;安徽省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10 甘小艳;刘成林;黄小敏;;鄱阳湖干旱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王群;张和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梅亚东;谈广鸣;;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与湖北省对策的探讨[A];现代科技与湖北新型工业化——第二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3年
5 李治军;迟宝明;;北方沿海地区河谷型地下水库最优库容研究[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夏军;;变化环境下中国北方水循环与水安全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华北地区水问题为例)[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7 苏怀智;胡江;吴中如;顾冲时;;基于时变风险率的大坝使用寿命评估模型[A];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信息网2008年度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全国大坝安全监测技术应用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高希星;;山东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崔振才;程兴奇;肖汉;赵德远;;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模糊线性规划模型及应用[A];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调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樟;松原市龙坑水源地水量水质演化特征及预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书齐;可变模糊集多属性决策理论在大型编队防空决策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陈军;基于水资源利用的松花江流域农村减贫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冯启高;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及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7 王瑞波;生命周期条件下水资源增值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姜忠峰;乌梁素海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9 赵金辉;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的系统生存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春霞;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赵振霞;基于神经网络的节水灌溉适宜技术优选模型研究及系统开发[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杨茜;基于ArcGIS的洪灾淹没损失分析及其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于振亮;辽宁省水资源利用边际效益的估算与时空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伊吉美;大连市农业旱灾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凤燕;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赵嘉琪;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健;滏阳河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雪衍;赣州城市水安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魏斌,,张霞;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本溪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4期
3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4 夏军,王中根,穆宏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6 王劲峰,陈红焱,王智勇,时培中,武继磊;区域发展和水资源利用透明交互决策系统[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7 汤奇成,张捷斌;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3期
8 张凯;韩永翔;张勃;郝建秀;;黑河中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阶段潜力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9 陈守煜;模糊模式识别交叉迭代模型与收敛性[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陈守煜;工程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模糊水文水资源学数学基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利华,黄中伟,马跃纲;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J];热带地理;2005年02期
2 文琦,何彤慧;近10年来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综述[J];水资源保护;2005年06期
3 陈常梅,周玉华,付纪永,王保彩,蔡明江;临沂市水资源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J];治淮;2005年03期
4 杨春艳;沈渭寿;缪启龙;张慧;;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进展[J];农机化研究;2006年01期
5 孙富行;郑垂勇;;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人民长江;2006年02期
6 孙富行;郑垂勇;王志红;;水资源承载力量化和评价方法[J];水利水电技术;2006年03期
7 王树谦;沈海新;王慧勇;;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1期
8 周亮广;梁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6年01期
9 赵军凯;赵秉栋;;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王智勇;郑昭佩;韩美;袁洪刚;;水资源承载力分析预测——以莒南县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雷雷;盖美;;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大连市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3 陈绍军;冯绍元;霍再林;李王成;王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展望[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4 杨路华;王文元;韩振中;高惠嫣;夏辉;;内蒙古阿旗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计算[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5 刘波;刘玲;;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体系框架构建初探[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6 刘锐;陈伟亚;;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7 李连侠;廖华胜;蒋敏;高志辉;刘达;;相对丰水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8 吕萍;刘东;赵菲菲;;建三江分局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A];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丽玲;;厦门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邴启亮;;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青岛市城市规模初探[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绍军 冯绍元 李王成 霍再林(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构建西北旱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N];中国水利报;2006年
2 覃绍 李学通 四川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四川水资源承载力初探[N];人民长江报;2012年
3 秦延安;沿渭城市发展要考虑水资源承载力[N];黄河报;2014年
4 ;水资源承载力:度量水资源安全的技术探索[N];中国水利报;2005年
5 叶婷;新建城市应考虑水的承载力[N];中国建设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伯牙;城镇化遭遇缺水难题[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实习记者 宋斌;北京到了水危机的临界状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8 熊建;10年时间实现农村饮水安全[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李富永 实习生 范道瑛 林柏安;北京“水之忧”[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李艳芳;以实际行动做好“活水”文章[N];吐鲁番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镔;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3 丁超;支撑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川;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6 滕朝霞;济南市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计算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7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通达;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在安徽省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2 何光荣;饶河源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杨婷婷;乌鲁木齐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4 李罡;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刘晓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8年
6 张保丰;缺水城镇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7 陈志鹏;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测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07年
8 王颖;乐清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任高珊;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方文青;德州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89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889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