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水土耦合
本文选题:水土资源 + 综合承载力 ; 参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摘要】:针对现有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由于指标过多,导致评价过程弱化了水、土资源系统之间协调与制约关系的问题,将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与水土资源系统耦合程度结合讨论。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研究区,构建基于DPSI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疆各地、州、市的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以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的需水量为基础,建立水土资源耦合指数模型,计算各区域水土耦合指数;最后将两项结果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水土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与水土资源耦合指数趋势大体一致,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明确水土综合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水土资源耦合的合理性,可使研究结果更具有实用性。
[Abstract]:Because there are too many indexes in the evaluation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the evaluation process weakens the coordination and restri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systems. The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the coupling degree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system are discussed. Taking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DPSIR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n all parts of Xinjiang, prefectures and cities, on the basis of water demand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The coupling index model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soil and water coupling index of each region, and the two results are superimposed and analyzed at la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level of regional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is the same as the coupling index of water and soil resources, 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mprehensive bearing capacity of soil and water, the rationality of the coupling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can be further analyzed, which can make the research results more practical.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新疆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
【分类号】:P962;TV213.4;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华兴,张建军,张学培;山西吉县2010年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陈兴鹏,戴芹;系统动力学在甘肃省河西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中的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2年04期
3 董佩华;;甘肃省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与组合评价[J];干旱区地理;2009年06期
4 拓学森;陈兴鹏;薛冰;;民勤县水土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5 李天霄;付强;彭胜民;;基于DPSIR模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6 李鹤;张平宇;程叶青;刘文新;;东北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及空间组合[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年01期
7 任守德;付强;王凯;;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年02期
8 任守德;付强;王凯;;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9 杨慧忠;杨建平;贾利民;徐晓民;;达茂旗水土资源承载能力耦合计算[J];内蒙古水利;2012年03期
10 郑重;张凤荣;;系统耦合效应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的诠释[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怀录;荣慧芳;;兰州都市圈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利用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2 李俊;毕华兴;李笑吟;郭孟霞;刘鑫;林靓靓;郭超颖;;有序聚类法在土壤水分垂直分层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童玉芬;;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再辨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05期
4 赵楠;;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与承压状态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5 张保成;孙林岩;;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6 张芳怡;濮励杰;邢志远;丁蕾;彭补拙;;中国资源地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7 顾康康;刘景双;陈昕;;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分析[J];地理学报;2008年05期
8 杨春;杨海娟;;陕西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地下水;2011年05期
9 张勃,张华;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年02期
10 杨艳昭;张伟科;刘登伟;;内蒙古水土资源平衡及其水资源承载能力[J];干旱区地理;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霞;;人工增雨缓解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匮乏[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Ⅰ)[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雁冰;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问题建模与控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孙富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6年
5 孙宗凤;基于生态的水利工程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及效应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6 杨文姬;光热水因子模型建立及基于ViewGIS的初步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孙弘颜;长春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高丽敏;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王学凤;干旱区水资源分配理论及流域演化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10 吴文恒;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凤燕;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封金利;基于SD模型的铁岭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3 杨巧宁;基于SD模型的山东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仲爱兵;干线公路建设与城市承载力关联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宿学敏;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崔哲伟;不同时间尺度下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李全;东北典型农牧交错区防护林体系适宜覆盖率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孟丽伟;基于土地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动态空间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鹏;水资源约束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品;山东省水资源与宏观经济关系定量分析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孝存;张妍;张红侠;;商洛地区农业水土资源时空匹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2 刘延明;陆克芬;方崇;;基于投影寻踪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南宁市内河水质综合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3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4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5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6 黎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7 毕华兴,张建军,张学培;山西吉县2010年水土资源承载力预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周宗丽,宁大同,杨志峰;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9 格日乐;程宏;邹学勇;王升堂;张春来;;额济纳绿洲土地承载力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段春青;刘昌明;曹玲玲;陈晓楠;邱林;;可变模糊集方法在海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Z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王友贞;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4 曲然;区域创新系统内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仿真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孙弘颜;长春市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及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胡吉敏;沿海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付昆;驻马店市基于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10 郭艳红;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戈平;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2 徐静;县域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继;多目标土地可持续利用动态规划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4 高凡;关中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彭先海;辽宁省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性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6 魏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物元可拓方法与实证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7 高波;基于DPSIR模型的陕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朱颖;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培学;山东省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伟业;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调控模式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洪林,彭补拙,王良健,濮励杰;吐鲁番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动态分析[J];山地学报;1998年03期
2 李靖;黄土高原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与举措[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年04期
3 朱高龙;石河子市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浅探[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邱建军,王道龙;华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年03期
5 冯晓东;常丹东;;水土资源抑损补偿制度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聂光镛,,史世斌,陈正文;内蒙古赤峰市敖包小流域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7 张文渊;;海堤管理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2年01期
8 张黎明;;对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2期
9 何丽丽;丁学赏;梁凤建;;河道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探讨[J];海河水利;2009年05期
10 张景霞;;历史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娜;付强;贺延国;;蚁群算法在水土资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农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军海;李秋梅;张显双;;水土保持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A];2006中国科协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6年
3 吴青龙;李明俊;李耀庭;张益民;谢立新;;以镇江为实例对水土资源联动经营模式的探讨[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罗茂盛;;抓好水土资源综合治理 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高凡;曹明明;;关中地区“一线两带”建设中水土资源可持续承载综合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陈福义;范保宁;;水土资源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张翼;李大维;;陕南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与建议[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索建军;赵晓燕;李江波;居来提;;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四源一千”平原区水土资源演变[A];第三届新疆水利青年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5年
9 彭德福;;中国西部大开发中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对策调研[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刘勋;;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发展农业农业生产的一项根本性措施[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力 刘佳;依法保护水土资源 促进可持续发展[N];经济日报;2011年
2 李方石 马健平 李亚清;立足水土资源优势 发展水利特色旅游[N];中国水利报;2003年
3 北京市水利局局长 刘汉桂;服务首都可持续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1年
4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探索前进方向[N];中国水利报;2004年
5 石玉鹏;矿污水愁煞村民[N];中国矿业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刘刻心;利用水利资源服务农牧建设[N];伊犁日报(汉);2009年
7 ;浅议水土保持对林芝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N];西藏日报;2001年
8 钱正英(中国工程院院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N];文汇报;2004年
9 奥吉;澳大利亚:土地保育运动蓬勃开展[N];中国水利报;2002年
10 乔世珊;深刻领会现代水利内涵 推动生态水利发展[N];中国水利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滨;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与耦合协调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
2 邱建军;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3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马彩虹;基于GIS的黄土台塬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风险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立莹;黄骅市水土资源空间格局及其平衡调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毋黎明;河南省水土资源空间配置及对产能的影响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3 于新伟;基于混沌理论的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复杂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4 刘萌;建三江分局水土资源系统复杂性测度及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杨巧宁;基于SD模型的山东省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苗;建三江管理局水土资源复合系统分形特征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朱新云;山东省广饶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闫业超;水土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健俊;宁夏绿洲景观格局与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10 孙靖陶;城市化过程中水土资源价值转换机制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0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196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