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内蒙古作物生长季降水资源空间分布及月尺度旱情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0 02:41

  本文选题:降水资源 + 月尺度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10期


【摘要】:研究内蒙古地区生长季内降水资源和旱情分布特征,对于该区合理布局农牧业、充分利用水资源以实现粮牧稳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利用内蒙古自治区46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量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地区5~9月降水资源时空分布规律,并基于干旱指数(K)从月尺度上研究了旱情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内蒙古地区生长季降水资源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匀,降水量(平均为255.0mm)自西向东递增。近50年降水有减少的趋势,降水变率为25.3%,与降水量成反比。2)生长季重旱以上的区域面积占自治区面积的37.5%。5月份旱情最严重,基本为"十年十旱"。3)内蒙古地区旱情等级呈经向分布特点,西部地区干旱程度重于东部地区。
[Abstract]:The study of precipitation resources and drought distribution in the growing season of Inner Mongolia is of great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for the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nd th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able production of grain and animal husbandry. Based on the daily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4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1961 to 2010,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from May to September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drought index 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distribution on a monthly scale a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pitation resources are insufficient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uneven in the growing season of Inner Mongolia, and the precipitation (average 255.0 mm)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precipitation has a decreasing trend. Th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rate is 25.30.It is 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precipitation. 2) the area above the heavy drought in the growing season accounts for the most serious drought in the area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 in 37.5%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drought grade in Inner Mongolia is meridional, and the drought degree in the west is more serious than that in the east.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武川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2CB956204)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09B02;2012BAD20B04)资助
【分类号】:S16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利平;陈小凤;赵志鹏;胡志芳;;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2 王志伟,翟盘茂;中国北方近50年干旱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03年S1期

3 钱正安,吴统文,宋敏红,马晓波,蔡英,梁潇云;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4 秦大河,丁一汇,王绍武,王苏民,董光荣,林而达,刘春蓁,佘之祥,孙惠南,王守荣,伍光和;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5 袁文平,周广胜;干旱指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6 程国栋;王根绪;;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与旱灾——变化趋势与对策[J];地学前缘;2006年01期

7 潘学标;龙步菊;魏玉蓉;;内蒙古黄土高原区降水规律与集雨利用潜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8 付丽娟;曹杰;德勒格日玛;;三种气象干旱指标在内蒙古地区的适用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2期

9 白美兰;李金田;李喜仓;邸瑞琦;冯晓晶;杨晶;;近50年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春夏季干旱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10 于海达;杨秀春;徐斌;金云翔;高添;李金亚;;10年来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长势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向辉;卜风贤;樊志民;;历史时期西北地区季节性灾害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2 王晖;孙云;欧阳一沁;;宁夏引黄灌区复种饲草潜力·效益及发展模式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3 宋玉芝;王连喜;李剑萍;;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马铃薯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4 黄桔梅;金建德;周治黔;黄世芹;袁淑杰;于飞;徐智慧;;贵阳喀斯特地区夏旱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5 邓振镛;倾继祖;黄蕾诺;奚立宗;徐金芳;;干旱对农业危害的特点及其减灾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6 郭小芹;李岩瑛;曹玲;;气候变化对疏勒河流域径流量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7 何斌;赵林;刘明;周磊;;湖南省农业旱灾风险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8 蒲金涌;李晓东;许彦平;姚晓红;胡利平;;陇东南地区玉米分期播种试验及适时播种期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9 胡利平;张华兰;安晶;刘晓强;杭波;;气候变化对天水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10 邓振镛;倾继祖;杨启国;宁惠芳;黄蕾诺;徐金强;;西北地区气候暖干化对经济和特色作物的影响及应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柱国;符淙斌;;1951-2004年我国北方干旱化的基本事实[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2 刘闻;曹明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水文水资源效应研究进展[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曹刚;崔彦生;孟建;;冬前积温对冬小麦适宜播期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许继军;杨大文;雷志栋;;基于分布式水文模拟的长江上游干旱评估指标初步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姚正兰;王君军;;2009~2010年遵义市特大秋冬春连旱评估与应对[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文毅;黄敏;李长军;王建源;薛小萍;杨洪昌;;山东省主要农林作物气象指标及农业气候区划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7 王红霞;王志伟;王小晴;;气象信息数据库及服务系统的建设[A];山西省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纪忠萍;谷德军;易爱明;谢炯光;方一川;;近48年来广东春秋旱的变化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姚玉璧;张存杰;王毅荣;董安祥;张秀云;魏锋;;黄土高原气候系统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蒲金涌;姚小英;邓振镛;张存杰;张谋草;王位泰;;气候变化对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量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2 王雄师;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曾和平;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仕玉治;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郑江坤;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章大全;中国年代际干旱趋势转折及预测[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学春;黄土高原气候变化与作物生产系统响应模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向大享;云参数法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曹明亮;基于多源信息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及洪水预报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田云录;冬小麦生产力对昼夜不同增温的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海强;气候变暖趋势下甘肃省粮食供需问题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霞;阿克苏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林盛吉;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钱塘江流域干旱预测和评估[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雨;Archimedean Copulas函数在干旱分析中的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康;基于TD-SCDMA技术的干旱预警系统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6 朱芳;新疆自然灾害的社会易损性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任义方;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俞飞;基于PMIP模拟的中东亚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徐丹丹;甘南天然草地生态风险评价和预测[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李曼;气候变化对会宁县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沛义;妥德宝;郑大玮;段玉;李焕春;闫伟;姚俊卿;;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2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3 沈永平,王根绪,吴青柏,刘时银;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4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5 宋连春,张存杰;20世纪西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6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7 赵秀兰;;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8 刘洋;孙占祥;白伟;郑家明;侯志研;张莹;文凤;;玉米大豆间作对辽西地区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年02期

9 刘昌明,李道峰,田英,郝芳华,杨桂莲;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大尺度流域应用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10 李喜仓;郭瑞清;杨丽桃;侯琼;;近50年内蒙古东部水热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J];地理科学;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雅星;范广洲;朱叶玉;顾万龙;赖欣;;中国木本植物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武,杨青;北疆地区干旱特征分析[J];新疆气象;1996年03期

2 张旭晖,黄毓华;江苏省小麦播种期的干旱研究及应用[J];气象科学;1999年03期

3 陈少勇,瞿汶;白银市春末初夏干旱气候分析[J];甘肃气象;1999年04期

4 张旭晖,居为民;江苏省近40年农业干旱发生规律[J];灾害学;2000年03期

5 江剑民;我国大陆干旱指数及其年际变化[J];大气科学;1991年01期

6 白人海;黑龙江省近50年干旱发展事实及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3年01期

7 肖彩虹;郝玉光;马学献;郭承德;;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J];防护林科技;2008年02期

8 张旭晖,黄毓华;江苏省水稻移栽期的干旱指数研究及应用[J];中国农业气象;2000年03期

9 John Keyantash,John A.Dracup,周跃武 ,王劲松;干旱的定量化:干旱指数的评价[J];干旱气象;2005年02期

10 梁平,冯晓云,韦波;黔东南夏季干旱指数及气候规律研究[J];广西气象;2005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有民;张强;邹旭恺;;干旱指标研究进展及国家级干旱监测业务介绍[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朱小祥;刘瑞霞;张晔萍;;长时间序列卫星资料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何平;毕伯钧;;40年本溪地区旱涝变化特征及评估方法探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梁平;冯晓云;韦波;;黔东南夏季干旱指数及气候规律研究[A];2005年泛珠三角气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5年

5 朱小祥;刘瑞霞;;卫星资料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尹洁;文绮新;张瑛;张传江;张超美;;江西省干旱指数动态监测研究与应用[A];江西省气象部门第二届高级工程师技术述职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7 张英娟;董文杰;郭文利;;西北地区未来干旱趋势预测[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8 褚丽君;李青建;韦琦;;镇宁2009~2010年罕见旱情分析评估[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爱英;崔秀兰;赵玉金;张善君;谢考现;;用土壤含水率法分析山东干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王小平;郭铌;张存杰;;陇东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植被指数对气候因子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干旱与减灾——第六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邹旭恺 肖风劲;《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发布实施[N];中国气象报;2006年

2 记者 王德民 通讯员 郭慧 奚立宗;评估业务由定性提升为定量[N];中国气象报;2008年

3 王德民;三足扛鼎成大器[N];中国气象报;2005年

4 邓志华邋徐亚娟;新系统创造大效益[N];中国气象报;2007年

5 记者  江世亮;百年内全球大旱 三成地表成荒漠?[N];文汇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北胜;极端气候事件研究规律[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杜灵通;基于多源空间信息的干旱监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3 张永;祁连山树木年轮记录的千年湿度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丽;山东省小麦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2 马利华;基于AMSR-E数据的淮河流域干旱指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3 赵旭春;中国北方干旱区干旱指标的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茅海祥;五种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5 段莹;三种干旱指标在江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应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6 贺晓霞;我国东南夏季干旱指数的ECC预测方法[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7 匡昭敏;基于EOS/MODIS卫星数据的甘蔗干旱遥感监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8 徐芳;AMSR-E数据监测干旱的方法研究及其在河北省干旱监测中的应用[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包欣;基于多源数据的旱情监测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3年

10 朱莱茵;渤海湾西岸海岸气候的观测、诊断与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25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0425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