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模型的赣江水源保护区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赣江流域 + 耦合模型 ; 参考:《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识别和评价流域水源保护区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耦合状态,可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本研究以赣江上游水源保护区为例,通过构建耦合度模型对2001—2011年赣江上游流域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耦合状态进行评价,并提出了相应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赣江水源保护区城市经济发展指数与水资源环境指数呈同步上升趋势,基本处于协调状态;(2)城市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呈现出交互耦合状态,具有波动向前发展趋势,整体上经历了拮抗阶段和磨合阶段2个阶段;(3)研究期内耦合度变化明显,由低度协调共生阶段向协调发展阶段转变,具有明显后发优势。在此基础上,为实现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耦合由低水平协调共生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化,提出了基于稳定性理念的保障路径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激励路径,以期为实现流域水源保护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Abstract]:The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upling state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 watershed water conservation areas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aking the upstream Ganjiang water conservation area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degree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the coupling state between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 the upstream of Ganjiang River from 2001 to 2011, and 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path was propose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index of Ganjiang water conservation area are rising synchronously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and they are basically in a coordinated state; (2) the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system show an interactive coupling state. It has the trend of fluctuation and forward development, and it has experienced two stages: antagonistic stage and running-in stage. (3) the coupling degree changes obviously in the research period, which changes from the low-degree coordinated symbiotic stage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ge, and has obvious advantage in late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water resources environment coupling from low level coordination and symbiotic stage to high level coupling stage,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guarantee path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tability and the incentiv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im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rea.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3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ZD012)
【分类号】:F299.2;TV2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梁红梅;刘卫东;刘会平;林育欣;刘勇;;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2 朱再昱;陈美球;吕添贵;李风琦;;赣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价格月刊;2009年11期
3 卢杰,丁金城,施汉昌,王孝勤;水资源保护区水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以太河水库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年03期
4 揣小伟;黄贤金;王婉晶;孙宇杰;;社会经济与水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2年07期
5 夏霆;朱伟;赵联芳;;镇江市社会经济—水环境系统协调发展[J];水资源保护;2007年04期
6 赵磊;刘洪彬;于国锋;李铁柱;孙伟;王闯;;基于熵权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卞鸿雁;任志远;;陕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关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02期
2 苏飞;张平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以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3 秦贤宏;段学军;李慧;卢雨田;;基于SD和CA的城镇土地扩展模拟模型——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2009年03期
4 陈传明;;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年05期
5 周章伟;陈凤桂;张虹鸥;陈莉;;2009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6 李冠英;张建新;刘培学;王小丹;;南京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7 杨建林;张璞;;“呼包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协调性评价[J];发展研究;2012年04期
8 牛媛媛;任志远;杨忍;;关中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时空动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4期
9 赵晓露;高敏华;高军;;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10 李中杰;郑一新;张大为;倪金碧;;滇池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J];湖泊科学;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美球;赵宝苹;罗志军;黄宏胜;魏晓华;吕添贵;许莉;;基于RS与GIS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鲁春阳;城市用地结构演变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关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星洲;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吕添贵;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3 赵宝苹;基于遥感的赣江上游流域生态功能价值变化及生态功能区划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调性时空差异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晓锋;“呼包鄂”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6 杜娜;纸坊沟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优化耦合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袁凤刚;海门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李奇睿;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任诗君;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岳园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梁;王治江;王彤;夏广锋;;铁岭市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2 周淑春;陈蓓;廖飞;程川;;三峡库区小城镇水环境与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模型——以万州区分水镇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3 张伟;朱明琪;黄丹丹;李新;;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影响因素的权值[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4 周大杰,董文娟,孙丽英,石缎花,齐晔;流域水资源管理中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6 靳晓莉;高俊峰;赵广举;;太湖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发展趋势[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7 张学勤,曹光杰;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与改善措施[J];城市问题;2005年04期
8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10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宗建树;[N];中国环境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白先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计量分析与实证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新山,邓伟,闫百兴;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水资源环境问题[J];环境与开发;2000年02期
2 ;依靠科技创新 改善津城水资源环境[J];天津科技;2006年02期
3 陈畅;;水资源环境管制失灵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4 高翔;鱼腾飞;程慧波;;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交互耦合时空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5 高明娟;田华峰;薛丽芳;;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环境演化的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6 李光远;;水资源环境改变引起生态系统的灾害及其对策[J];内蒙古水利科技;1992年03期
7 康建民;太原地区采煤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05期
8 郭立平;畅金元;张素云;;廊坊市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S2期
9 刘金萍;李为科;郭跃;;重庆城市化过程与水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韩美清;卢虹;闫栋华;严伟;;基于模糊数学法的河北省水资源环境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高燕茜;;呼和浩特水资源环境现状及可持续利用探讨[A];黄河流域部分城市水环境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罗星亮;周永章;;水资源环境经济学视野下河源市的发展战略[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3 王方华;荀建国;于晶;李贵泉;孔庆珍;;济南水资源环境分析及对策探讨[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4 汪德r;程莉;;重大水工程对长江三角洲水资源环境的影响[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5 朱丽;查良松;;城市化过程中合肥城市生态环境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联 陈明 曾万华;法国的水资源环境管理(上)[N];中国环境报;2000年
2 记者 段玉贤 实习生 刘泳辰;我市空气质量和水资源环境明显改善[N];衡阳日报;2014年
3 张联 陈明 曾万华;法国的水资源环境管理[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4 记者 李晓平;加大污水整治力度改善水资源环境[N];厦门日报;2013年
5 记者 邓志娟 通讯员 赵政宣;加强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N];西江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黄泽君 刘莉;总的原则是以保护为前提[N];四川日报;2014年
7 张联 陈明 曾万华;法国的水资源环境管理(下)[N];中国环境报;2000年
8 周信炎 李薇;3S技术与水资源监测[N];中国测绘报;2006年
9 记者 郑昭;我省将建水资源环境统一监测系统[N];福建日报;2013年
10 记者 王培泉;抢抓机遇改善水资源环境[N];自贡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政;浦东新区水资源环境管理控制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斌;灌南县水资源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94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09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