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与预测

发布时间:2018-07-04 07:38

  本文选题:黄河三角洲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7期


【摘要】: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下游入海口,兼受海陆交互影响,淡水资源贫乏。评价和预测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对于进一步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DPSIR模型为框架,选取21项指标构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2000-2012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从总体评价值来看,2000-2012年黄河三角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整体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02年评价值最低,为0.107,2012年评价值最高,为0.801;从各因子来看,2002年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因子的评价值都较低,其中驱动力值和状态值最低。2012年五大因子评价值出现较大幅度增加,其中影响和响应因子的评价值最高;从各因子的相关性来看,驱动力、压力和状态三个因子的值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说明表征这三个因子的指标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而影响和响应两个因子的值变化趋势接近,同样说明表征这两个因子的指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从各因子稳定性来看,驱动力值波动起伏较大,稳定性最差,这主要与黄河利津站径流量等驱动力因子的起伏变化大有关。文章还以2000-2012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值为原始数据,利用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7年黄河三角洲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经与灰色预测精度等级划分标准对照发现,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值分布在合格(0.05)与勉强(0.20)两个等级之间,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预测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2014-2020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呈稳定上升趋势,2020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值为2.812 41,较2014年1.515 55增加近1倍,未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将持续提高。
[Abstract]: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located at the estuary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nd is poor in freshwater resource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ea and land. The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alleviat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society. Based on the DPSIR model, 21 indexes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from 2000 to 2012 was evaluated. From the overall evaluation value, the overall level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 2000 to 2012 shows a fluctuating upward trend, of which the lowest value is 0.107 in 2002, and the highest value is 0.801 in 2012.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various factors, the driving force, pressure and state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2002,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the five factors was lower, among which the driving force value and the state value were the lowest. In 2012,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the five major fact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mong which the impact factor and the response factor had the highest evaluation value.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driving force, pressure and state is consiste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indexes representing the three factors have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while the change trend of the influence and response factors are similar. From the stability of each factor, the fluctuation of driving force value is large and the stability is the worst, which is mainly related to the fluctuation of driving force factors such as the runoff of Lijin st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Tak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from 2000 to 2012 as the original data, the paper predicts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level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n the next 7 years by using GM (1 / 1) model.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s is between the two grades of qualified (0.05) and barely (0.20), and the error is within the allowable range. The foreca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tential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from 2014 to 2020 shows a steady upward trend, and the potential value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2020 is 2.812 41, nearly double that of 1.515 55 in 2014, and the level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编号:41371537) 山东省科技计划“基于RS技术的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与生态补偿研究”(编号:2013GSF11706)
【分类号】:TV21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2 李魏武;陶涛;邹鹰;;太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1期

3 邹积君,刘志文,张小芬,臧克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方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年01期

4 李天霄;付强;彭胜民;;基于DPSIR模型的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5 刘毅,贾若祥,侯晓丽;中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类型划分[J];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6 邹君;;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07年02期

7 崔东文;郭荣;;基于GRNN模型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云南文山州为例[J];人民长江;2012年05期

8 欧阳正平;靳孟贵;刘延锋;;新疆焉耆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评价[J];人民黄河;2007年11期

9 金菊良;洪天求;王文圣;;基于熵和FAHP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水力发电学报;2007年04期

10 宋松柏,蔡焕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东;曾现来;巩如英;王丽芸;李敬苗;;基于多目标决策与主成分分析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预测——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2 胡会亮;齐实;张广焰;;山西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3 范秋映;金菊良;周玉良;程亮;;基于最大熵原理的城市防洪标准方案优选智能评价模型[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9年02期

4 黎枫;陈亚宁;李卫红;孟丽红;;基于熵权的集对分析法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塔里木河三源流地区为例[J];冰川冻土;2010年04期

5 刘萍;杨维;孙浩然;;辽宁省水环境承载力纵向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0期

6 陈静;;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9期

7 单鑫;张福光;刘士新;王新政;;舰载导弹配送路径决策模糊熵物元模型[J];兵工自动化;2012年05期

8 汪中华;梁慧婷;;密切值法下的哈尔滨市工业节能减排效果评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5期

9 王梓;王瑞辉;左海军;刘健;;湖南5种园林地被植物蒸腾耗水特征初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忠亮;;浅谈水库可持续发展的除险加固技术探讨[J];才智;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Fuzzy Clustering Method Based on Set Pair Analysis and Optimal Fuzzy Equivalent Matrix for Flood Classification[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2 ;Set Pair Analysis and BP Neural Network Coupling Model for Optimal Selection of Flood Control Operation[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3 梁丽;;浅述陕北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下)[C];2007年

4 段沛霞;李大鹏;倪长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A];第二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晾晾;连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研究[A];S10 气象与现代农业发展[C];2012年

6 冷艳杰;杨培岭;;分质供水优水优用[A];2003年北京“水与奥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维博;马艳;董艳慧;杨飞;;西安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模糊综合评价[A];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响应与可持续利用——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车斌;;投影寻踪模型在区域水产养殖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A];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姚予龙;谷树忠;;中国资源安全动态评价与关键影响要素解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10 刘杨;毛超;赖笑;;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基于重庆市1999-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2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姜秋香;三江平原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其可持续利用动态仿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志良;水资源管理多属性决策与风险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5 王好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6 邹积君;内蒙古太仆寺旗宏观经济发展预测模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7 宋松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姜文超;城镇地区水资源(极限)承载力及其量化方法与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庞清江;大汶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调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庆国;水文水资源系统计算智能评价与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妍;辽宁省产业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与时空分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唐慧权;黑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程;滨海新区水资源开发战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5 朱文敏;河北省馆陶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6 张苑南;东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分析及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洋;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8 郑丽芝;岩溶泉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海林;泰安市复合水系统可持续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10 钟福平;许家沟泉域岩溶水开发对泉流量影响的数值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亚宁;徐长春;郝兴明;李卫红;陈亚鹏;朱成刚;;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近50a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8年06期

2 朱玉仙,黄义星,王丽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综合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3 王顺久,张欣莉,丁晶,侯玉;投影寻踪聚类模型及其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06期

4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5 邹胜章,梁彬,朱志伟,梁小平;生态系统变化对岩溶水资源的影响——以湘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6 戴天晟;孙绍荣;赵文会;顾宝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FAHP-PP模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7 夏军,史晓新;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5期

8 李金荣;李岩;金英学;;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大伙房水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6年01期

9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10 崔灵周,李占斌,曹明明,李勉;陕北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万晓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标准体系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高波;基于DPSIR模型的陕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3 巢礼义;湖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丹丹;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文泽,田家怡,潘怀剑;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2 徐树建,逄杰武,曹文;黄河三角洲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张东升;柴宝贵;丁爱芳;徐文洁;夏鸣晓;;黄河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的发展历程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4 袁迎如,陈庆;古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和侵蚀[J];科学通报;1983年21期

5 司书亨;张广泉;;黄河三角洲海区的水深变化及深水港址选位的设想[J];海岸工程;1985年01期

6 鲁开宏;;黄河三角洲的几种盐生牧草[J];植物杂志;1986年04期

7 唐新桥;村井俊治;松冈龙治;陈驰;马万良;;利用陆地卫星图像追踪黄河三角洲变化的研究[J];遥感技术动态;1987年03期

8 任美锷;黄河三角洲整治的若干问题[J];科技导报;1988年06期

9 万延森;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J];海洋与湖沼;1989年01期

10 周曙明;刘晓;;黄河三角洲甘草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衣兰智;孙娟;;能源牧草在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潜力分析[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任建兰;王成新;张晓青;张伟;;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生态功能区划分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4辑)[C];2012年

3 孙长江;;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的潜能优势[A];水资源管理与河流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吉喜;李政海;;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建议[A];黄河河口问题及治理对策研讨会专家论坛文集[C];2003年

5 钟金彩;朱玲玲;戴爱斌;宋伟东;任华;吴修佩;;构建新的棉花生产体系 促进黄河三角洲棉花生产[A];中国棉花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七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何庆成;徐军祥;张波;叶晓滨;李采;康凤新;赵书泉;王岳林;任舫;黄文启;李明;袁西龙;刘桂仪;张中祥;许克民;;黄河三角洲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7 张林泉;;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与示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8 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课题组;沈荣勤;胥茂森;丁兆贤;刘洪波;张超;原松刚;菅慧洁;詹鸿翔;李国良;鲍建新;李勇军;;商业银行服务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9 毕玉珍;;低碳先行 错位发展——关于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A];华东地区农学会、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交流材料[C];2010年

10 王艳;李新运;宫磊;;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吕福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蚀退惊人[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杨洪章;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N];东营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彭华邋通讯员 韦巍;把黄河三角洲建成黄河绿洲[N];东营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葛铸聪邋通讯员 韦巍;黄河绿洲[N];东营日报;2008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刘自国;生态调度:河流壮美的理性回归[N];黄河报;2008年

7 牛新元;黄河三角洲移民探究[N];黄河报;2008年

8 席斯;山东:在国家层面推动黄河三角洲规划[N];黄河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鹏;黄河三角洲国土蚀退[N];北京科技报;2009年

10 侯美丽;黄河三角洲大开发蓄势待发[N];黄河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周海燕;黄河三角洲数字生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2 孙庆荣;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模式构建[D];同济大学;2006年

3 任韧希子;黄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5 王天巍;黄河三角洲道路网络特征及其对生态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6 王薇;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7 陈小英;陆海相互作用下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和冲淤环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妍妍;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演变[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同沛;黄河三角洲古代经济发展论略[D];山东大学;2009年

2 刘斯杰;黄河三角洲发展绿色经济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3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慧;黄河三角洲品牌生态系统建设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5 杨文娟;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延成;黄河三角洲特色农业优化布局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范海洋;黄河三角洲景观生态学特征及湿地保护和利用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9 李晓钰;黄河三角洲区域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政策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10 柯昶;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灾害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95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095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7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