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水资源短缺与社会适应能力评价及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11 07:30
【摘要】:强调水的社会属性、引入社会资源是解决水资源危机的新思路,准确评估水资源短缺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合理政策的制定。文中立足于大系统理论,从社会水循环出发,构建覆盖取水、配水、用水、回水全过程的水资源短缺(WRS)量度指标,并从经济支持、人力资本、社会公平、政治自由、民众可承受能力、政府愿景六大决策层构建社会适应能力(SAC)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我国华北、西北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可得,实证区域水资源短缺和社会适应能力存在优质的耦合作用,综合评价值偏低引发初级耦合协调或濒临失调衰退,两者互为促进、共同发展或互相牵绊、恶性循环。最后提出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虚拟水战略、水权水市场和公众参与四项应对措施,以实现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赢局面。
[Abstract]:The emphasis on the social attribute of water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re new ideas to solve the crisis of water resources. It is helpful to make rational policies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water shortag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Based on the large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sets up the (WRS) index of water shortage, which covers the whole process of water intake, water distribution, water supply, and return wa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support, human capital, social equity and political freedom. The (SAC) index system of social adaptability is constructed at the six decision-making levels of the government's vision and the affordability of the people. By using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weighting metho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is constructed, and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regions of China are selected for demonstration.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high quality coupling effect between water shortage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in the empirical region, and the low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leads to the primary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or the approaching of maladjustment and recession, which promote each other, develop together or tie with each other, and lead to a vicious circle. Finally, four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he virtual water strategy, the water rights and water market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re put forward to 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conomic society.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
【基金】: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CXZZ11_0459)资助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龙爱华;中国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J];地理学报;2004年06期

2 陈庆秋,陈晓宏;基于社会水循环概念的水资源管理理论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3期

3 李娜;孙才志;范斐;;辽宁沿海经济带城市化与水资源耦合关系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4期

4 王沪宁;社会资源总量与社会调控:中国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5 马丽;金凤君;刘毅;;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年10期

6 门宝辉,赵燮京,梁川;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3年04期

7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8 程怀文;李玉文;徐中民;;水资源短缺的社会适应能力理论及实证——以黑河流域为例[J];生态学报;2011年05期

9 刘学录,任继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耦合的景观生态学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8期

10 王雪妮;孙才志;邹玮;;中国水贫困与经济贫困空间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宏瀛;中小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平凡;柴立和;;基于广义信息熵原理的水资源利用系统的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4 贾春蓉;夏训峰;席北斗;张军;;基于生态足迹的甘薯燃料乙醇循环产业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5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6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7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8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10 程国栋;肖洪浪;徐中民;李锦秀;陆明峰;;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斌;唐晓云;杜晓姗;;2010年我国旅游研究评述——基于国内18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2 王振龙;柏菊;刘猛;;安徽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评价[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楠;张雪花;杨铮;;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的评价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为例[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8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刘光裕;徐小燕;郭磊;;感潮河口水资源有效配置思路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唐路;;区域协调机制概述[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邹君;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小东;崇明前卫村微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与基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李学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徐占元;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冯志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斌;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南部土地景观动态及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誉;长沙市垂直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春霞;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菲菲;流域内产业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鹏;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吴楠;我国流域管理立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晓峰;北方平原新型灌溉排水模式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10 赵亮;涉县大型岩溶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爱华,徐中民,张志强;西北四省(区)2000年的水资源足迹[J];冰川冻土;2003年06期

2 李玉文;徐中民;;社会资本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以黑河流域为例[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3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4 任继周,南志标,郝敦元;草业系统中的界面论[J];草业学报;2000年01期

5 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6 朱兴运,王锁民,阎顺国,沈禹颖,,赵银;碱茅属植物抗盐性与抗盐机制的研究进展[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7 沈禹颖,潘代远,阎顺国;临泽盐化草地试验区生态图系列的建立和释义[J];草业学报;1995年02期

8 肖笃宁,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1997年04期

9 贾绍凤,王国,夏军,于贵瑞,张士锋,王金霞;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10 徐中民,龙爱华,张志强;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J];地理学报;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凌英,张俊巧;石家庄市市区水资源短缺及影响评价[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06期

2 朱雪宁;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公共政策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45期

3 李春雨;浅谈缺水型城市的水资源商品化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年16期

4 王彦平;张翠莉;;论山西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5 胡四一;;把握新机遇 落实新要求 切实把水资源管理工作提高到新水平[J];中国水利;2006年11期

6 盖美;田成诗;;大连市水资源现状及成因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陈勇;杨改河;周伟;;榆林市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12期

8 张雪花;王银平;张宏伟;吴静波;;谈水价在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J];节水灌溉;2007年03期

9 李桂亭;王杰;;国内外水资源危机现状及其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10 刘宝s

本文编号:2236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36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