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保护对参与者多维福祉的影响——以黄河源头玛多牧民为例
[Abstract]:Affect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he ecosystem of the source of the three rivers is fragile and degraded seriously.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increasingly degraded ecosystem of the source of the three rivers, the state carried out a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trategy in the area of the source of the three rivers in 2005. Combined with Senn's competency framework and Maslow's hierarchy need theory, the connotation of well-being was discussed, and a welfare evaluation system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household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159 herdsmen in Maduo County, the source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participatory rural evaluation method was used. The weights were determined by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the well-being of the herdsmen before and after their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meaning of human well-being in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refers to the sense of belonging of human beings in the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cosystems for the purpose of achieving a better life, health, experience, social relations, and belonging. The freedom and ability to choose a life of all kinds, such as respect for and realization of self-worth, is human well-being, and poverty is the limitation of capacity and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decline of well-being. (2) Well-being is multidimensional and hierarchical, The degree of realization of low-order functional dimension will affect the realization of high-order functional dimension, and ultimately affect the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3) the ability of individuals to participate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migration has changed from 5.061 to 4.708, which means that the well-being of the herdsmen has suffered a certain degree of loss. It is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livelihood ability that the low level demand of income and consumption cannot be met effectively, and it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and self-worth,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r function such as sense of belonging, etc. Even more, as migrants involved 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 not able to choose to continue to live on the grasslands, capacity and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are limited, which in turn leads to a decline in well-being and income poverty resulting from inadequate livelihoods, (4) focusing on the well-being of herdsmen who depend strongly on grazing of grassland ecosystem, and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of herdsmen's ecological protection behavior. Scientific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loss of well-being and improved livelihood capacity of pastoral households are established to achieve balance and maximiz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well-being. (v) Enhancement of human capacity is at the core, Promoting the diversification of pastoralist liveliho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pastoralists and to stimulate their proactive participation i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planning for natural resourc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integrated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ultimately promote effective ecosystem protection-improve human well-being-the realization of a win-win situation.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2YJCZH105) 教育部春晖计划(Z2012039)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JY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095,71341040) 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T201012)
【分类号】:F205;P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甄霖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年10期
2 杨莉;甄霖;李芬;魏云洁;姜鲁光;曹晓昌;龙鑫;;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对人类福祉的影响初探[J];资源科学;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辉;关伟;徐会;孙世群;;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谢维光;陈雄;;我国生态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3 朵兰娜;梁鸽;娜日苏;;主体功能区建设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评述[J];北方经济;2011年22期
4 冯凌;石培华;闵庆文;成升魁;;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经济学科——基于系统观视角[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杨莉;康国定;戴明忠;刘宁;陆根法;;区际生态环境关系理论初探——兼论江苏省与周边省市的环境冲突与合作[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6 李德智;李启明;;房地产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J];城市问题;2010年04期
7 周大杰;桑燕鸿;李惠民;万宝春;;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标准初探——以官厅水库流域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张乐勤;;流域生态补偿理论评述[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张乐勤;;多种估算方法下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探析——以安徽秋浦河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10 徐大伟;王佳宏;段姗姗;;海岸带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根祥;黄丽华;钱晓雍;潘丹丹;施圣高;M.L.Gullino;;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方式生态补偿标准探讨——以崇明岛东滩绿色农业示范项目为例[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评估及其研究意义[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谢维光;陈雄;;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进展述评[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庞世明;孙业红;魏云洁;刘某承;;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途径的经济学分析——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4民族文化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5 周祖光;;海南岛三大河流生态补偿机制探析[A];湖泊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第四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巩芳;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金京淑;中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刘清江;自然资源定价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王玉涛;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态环境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洪冬星;西部地区草原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及配套政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马爱慧;耕地生态补偿及空间效益转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金艳;多时空尺度的生态补偿量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利军;环境生产要素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马志波;天然商品林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10 刘利刚;结合城市控规的城市新区生态规划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鹏;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刘翠;建立生态补偿的依据及其意义[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郑水丽;基于国际经验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崔海宁;基于退耕的环京津贫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李都峰;基于碳汇约束的清洁发展机制造林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建立及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蒋敏;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女杰;基于生态服务和生态消费的区域生态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白燕;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安消云;洞庭湖湿地生态补偿问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佳宏;海岸带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玲,王华东;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收费的理论依据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1期
2 宋之杰,高晓红;一种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J];燕山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吴晓青,陀正阳,杨春明,洪尚群,曾广权,夏丰,陈国谦,叶文虎,段昌群;我国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年02期
4 李荣;米文宝;;基于PRA的退耕还林农户行为动因的经济分析——以宁南山区原州区、彭阳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5 袁素芬;唐海萍;;全球气候变化下黄土高原泾河流域近4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9期
6 李忠;关于森林生态效益实现价值补偿的调查与思考[J];甘肃林业科技;1998年03期
7 张世泉;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理论探讨[J];环境保护;1994年07期
8 孙钰;;探索建立中国式生态补偿机制——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9 闵庆文;甄霖;杨光梅;张丹;;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6年19期
10 彭再德;关于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的认识[J];环境导报;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雯辉;关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J];自然资源研究;1981年04期
2 王献溥;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事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自然资源;1985年03期
3 刘玉凯;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研讨会在天津召开[J];自然资源;1992年02期
4 刘金林;自然资源保护与人类[J];华东科技;1996年09期
5 秦天宝;完善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J];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6 秦天宝;关于我国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体系的评价及立法取向[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年03期
7 秦天宝;关于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思考[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年04期
8 刘长秋;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统一立法的必要性[J];福建环境;2003年03期
9 安德鲁·里夫金;自然界在多大程度上是足够的?[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2期
10 拜琦楠;;论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的理念、历史演进及其发展方向[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琼;;从“预防为主”原则看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刑事立法[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张敏;杨柳青;李希昆;;修改《环境保护法》,加强自然资源保护[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3 海燕;;从法的效益价值谈我国环境立法中的自然资源保护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小青;环保促进减贫实现双赢[N];中国环境报;2006年
2 记者 段裕祥;黄俊华会见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专家[N];桂林日报;2013年
3 记者 胡晓墩;全球协作 寻求可持续发展新途径[N];中国矿业报;2006年
4 孙学军 本报记者 邢爽;自然资源保护 强本固基之举[N];黑河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张先明;“不能让环保法成为‘豆腐法’”[N];人民法院报;2014年
6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白雪;珠海开立法保护环境先河[N];中国经济导报;2014年
7 佟玉龙 本报记者 董国勋;“代表叫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N];大连日报;2014年
8 唐丝丝;法:守护一方原始的净土文明[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9 记者 光明;海口上榜全国适宜步行城市[N];海口晚报;2014年
10 CUBN记者 毕淑娟;《水俣公约》签约在即 中国汞治理迫在眉睫[N];中国联合商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辛晨;我国社区自然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2 崔金星;自然资源保护立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张伟;论美国自然资源保护运动(1890—1920)[D];西南大学;2011年
4 吴文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保护的立法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鹏程;富兰克林·罗斯福时期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李新霞;美国进步运动时期的环保思想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昌东;环境习惯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实现[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72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7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