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the definition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s expounded systematically,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research method model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the calculation model based on the structure of "population-land economy", the model of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the model of trend extrapolation and the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At present,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have not been unified, the model method has no fixed form, and the method of data acquisition lags behind, which affect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l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the research direction tends to be comprehensive and the research space scope tends to be diversified, and the modern technology, such as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etc.,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timeliness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database step by step in big data's tim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水[2013]02-016-009)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金城,张妍,刘仁志;战略环境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王青;李国蓉;俞音;慕长龙;丁明涛;;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4 郭秀锐,毛显强;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5 李敏;马礼;;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2期
6 周永生;肖玉欢;黄润生;;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广西粮食产量预测[J];南方农业学报;2011年09期
7 李旭东;;贵州乌蒙山区资源相对承载力的时空动态变化[J];地理研究;2013年02期
8 赵敏丽;刘普幸;朱小娟;侯成成;;基于人粮关系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格局研究——以河西走廊绿洲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3年02期
9 王少静;张潇潇;李伏生;;百色市主要农作物土地生产潜力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3年11期
10 王书华,曹静;土地综合承载力评判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2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ngtai City in the Years 2003-2009[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3 李孜军;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及其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1996年03期
4 彭建政;何广杰;周灵源;;灰色聚类方法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5 梁本亮;刘建新;;基于灰色关联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子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6 杨攀;张宇;;灰色控制系统理论在火灾预测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3期
7 项伟;周加来;;安徽省县域经济与市域经济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8 程亮;;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9 孙洪美;焦传兵;李永胜;张蒙蒙;臧德奎;;山东省紫薇品种观赏价值的灰色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10 刘国璧;袁宏俊;孙群;孟涛;;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刘翔110m栏成绩预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刘炳江;陈璐;黄浩云;;SD模型在双滦钒钛冶金产业聚集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3 翟玉顺;;临川县小麦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4 施式亮;伍爱友;;GM(1,,1)模型与线性回归组合方法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中的应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作亚;卢秀山;陈永奇;;附有指数系数的灰色模型及其在实时GPS卫星钟差预报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新平;;土地资源利用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以新疆典型地区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刘静;;消防指挥决策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8 张欣海;李智毅;王建锋;;灰色聚类方法在山区城市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1992年
9 敖文波;夏斌;胡光道;;模糊综合评判在航空伽玛能谱参数解释评价中的应用[A];泛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地球物理研讨平台成立暨首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梅波;;三比值法与灰关联分析法在色谱分析技术中的运用[A];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优秀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建军;基于提速线路TQI的轨道不平顺预测与辅助决策技术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黄光东;基于智能算法的滑坡稳定性建模与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魏晋宏;预测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雷军;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赵俊;结构健康监测中的测点优化布置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黄丹;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宇轩;电子信箱的可用性实验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科;地下工程结构耐久性分析与评价[D];郑州大学;2010年
8 叶公伟;基于模糊优选的PPP项目特许权决策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井锋;大连市水资源系统恢复力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欣;葛京凤;梁彦庆;;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2 于法展;李保杰;张艳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3 陈成忠;王晖;;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李洁;林鸿;;河南省耕地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5 于平福;梁毅R
本文编号:2274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74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