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
[Abstract]:Peat land is an important organic carbon pool in the world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 and climate change.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estimates of peat land area and peat reserves on the global and continental scales, combined with data on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o estimate the organic carbon reserves of peat fields in the world, on all continents and in major countrie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the storage of organic carbon in peat land is 2 381.34 脳 10 8 t. The distribution of organic carbon in peat land on different continents is uneven, North America is the most abundant, its reserves are 1 098.64 脳 10 ~ 8 t, accounting for 46.14% of the total reserves, followed by Europe and Asia, accounting for 27.41% and 22.89% of the total reserves, respectively. Because the definition of peat land is not consistent, the basic data of peat layer thickness and peat bulk density are lacking, or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caliber of statistical accounting of these indexe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stimate accurately the storage of organic carbon in peat land. Finally,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peat land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peat resources and protection of carbon storage function in peat lan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3XNI004)资助
【分类号】:S153.6;P9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田娜;王义祥;翁伯琦;;土壤碳储量估算研究进展[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0年03期
2 王铭;刘子刚;马学慧;王国栋;;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J];湿地科学;2012年02期
3 栾军伟;崔丽娟;宋洪涛;王义飞;;国外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12年02期
4 吕铭志;盛连喜;张立;;中国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比较[J];湿地科学;2013年01期
5 LarsFranzén;朱志辉;;湿地是解开冰期循环之谜的关键吗?[J];AMBIO-人类环境杂志;1994年Z1期
6 周念清;王燕;钱家忠;江思珉;;湿地碳循环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9年03期
7 金峰,杨浩,蔡祖聪,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统计研究[J];土壤学报;2001年04期
8 于洪贤;黄璞yN;;湿地碳汇功能探讨:以泥炭地和芦苇湿地为例[J];生态环境;2008年05期
9 王绍强,刘纪远,于贵瑞;中国陆地土壤有机碳蓄积量估算误差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乐知;;土壤有机碳储量的估算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刘正刚;洪祖荣;;华西雨屏区退耕还林地杂交竹林碳储量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3 张兵;王洋;;芦苇湿地的碳汇功能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6期
4 冉慧;邢立新;潘军;黄舒城;尤金凤;张淑燕;;遥感技术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5 付安民;孙国清;过志峰;王殿中;;基于MODIS数据的东北亚森林时序变化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春梅;刘艳红;邵彬;赵景刚;;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高程达;孙向阳;曹吉鑫;栾亚宁;郝虎东;李泽江;唐青云;;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方法及装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8 王海燕;雷相东;张会儒;杨平;;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土壤有机碳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高程达;孙向阳;张林;李志刚;阿拉塔;;北温带干旱地区土壤剖面CO_2通量的变化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史秦青;史培军;王静爱;;发展绿色经济与防范巨灾风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黄黎;杨俊峰;吴明作;;城市土壤及植被的碳储量分析——以郑州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3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郭凯;李元平;;CO_2地下埋存分布状况及环境影响的监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成绍鑫;韩立新;;腐植酸的低碳效应解析[A];2010中国腐植酸行业低碳经济交流大会暨第九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尤文忠;张慧东;邢兆凯;郭锦山;颜廷武;赵刚;魏文俊;;东北地区不同气候带落叶松林土壤呼吸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7 张林;孙向阳;高程达;乔永;曹吉鑫;阿拉塔;;荒漠草原土壤次生碳酸盐形成和周转过程中固存CO_2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8 涂利华;胡庭兴;张健;何远洋;田祥宇;肖银龙;景建飞;;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根生物量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9 谷勇;殷瑶;齐泮伦;吴昊;;森林碳储量研究进展[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10 吕昌伟;何江;梁英;毛海芳;刘华琳;王凤娇;;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碳的形态分布及其制约机制[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峰;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熊晶;海洋生态本体的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廖艳;我国典型低温区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土壤呼吸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秀云;不同年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分布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曹吉鑫;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黄璞yN;扎龙湿地CO_2和CH_4通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10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珊珊;合肥环城公园不同群落类型碳贮量特点[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鄂焱;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廖稷;闽江河口芦苇湿地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国斌;湖南会同退耕还林不同造林模式碳吸存及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杨丽丽;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密度、贮量及空间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6 韩素芸;湖南省主要森林类型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马旺;辽河源主要森林类型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子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陈初雨;前郭灌区水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固碳效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天琴;吉林西部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晗芝;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金岳;;赣南埋藏泥炭的分布规律及类型特征[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4期
2 张则友;;神农架沼泽的分布及其形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1期
3 于贵瑞;王秋凤;刘迎春;刘颖慧;;区域尺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速率和增汇潜力概念框架及其定量认证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7期
4 马学慧;蔡省垣;王荣芬;;我国泥炭基本性质的区域分异[J];地理科学;1991年01期
5 马学慧,吕宪国,杨青,阎敏华;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J];地理科学;1996年04期
6 丁维新,蔡祖聪;沼泽甲烷排放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2002年05期
7 宋长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3年05期
8 孙维侠,史学正,于东升,王库,王洪杰;基于1∶100万土壤空间数据库的有机碳储量估算研究——以中国东北三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9 刘子刚;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10 王绍强,周成虎,李克让,朱松丽,黄方红;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肖复明;毛竹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特征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丁维新;沼泽湿地及其不同利用方式下甲烷排放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03年
,本文编号:22911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91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