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Abstract]:Taking the forest resources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from the horizontal structure an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The horizontal structure uses the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 for reference, selects the area index, the edge index, the shape index, the density index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the vertical structure aspect selects the elevation, the slope, the slope direction three indexes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 of analy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forest management in the reservoir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orest resources in the reservoir area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oniferous forest, broad-leaved forest, shrub forest, mixed forest and bamboo forest at the horizontal level, and at the vertical level, the low-elevation, medium-slope and shady slopes are the main elements. High elevation-steep slope-sunny slope landscape structure as the key business object. The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ational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of forest resourc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作者单位】: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分类号】:S75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颖,张养贞,张树文;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2 丁圣彦,梁国付;近20年来河南沿黄湿地景观格局演化[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3 张金屯,邱扬,郑凤英;景观格局的数量研究方法[J];山地学报;2000年04期
4 邵怀勇,仙巍,周万村;基于3S技术的三峡库区不同高程带景观格局研究——以巫山县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3期
5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问青春,王绪高,徐崇刚,李月辉,贺红仕;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6 高群;三峡库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重庆市云阳县为例[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7 葛方龙;李伟峰;陈求稳;;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8年06期
8 袁传武;吴保国;史玉虎;唐万鹏;胡必平;;基于RS及GIS的鄂西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姜欢欢;李继红;范文义;鲍晨光;;三峡库区秭归县景观格局变化及模拟预测[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10 陈丹;周启刚;黄永安;郭凯睿;吴艳梅;魏玲;;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景观格局分析——以万州区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艺君;钟军立;;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2 王再岚;智颖飙;李政海;张荷亮;EMMY Komada;刘玉虹;马文红;张建平;;鄂尔多斯东胜地区土地覆盖的景观格局[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胡金龙;;景观格局演变及优化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21期
4 张毅川,陈亮明,乔丽芳,姚连芳;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资源及其保护——以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5 张戈丽;王立本;董金玮;;低山丘陵区景观格局及其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6 董玉森;刘江霞;彭红霞;张利华;;武汉市的土地利用信息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7 李楠;唐永金;;生物多样性原理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8 张盼盼;胡远满;;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9 黄秋燕;;红水河梯级开发18年间库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广西大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10 杨光;柳青;郑小刚;杜长友;魏静;张茜;张粉霞;陈连杰;;赞皇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壁成;方炫;;黄土高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生态经济功能区试验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2 荆福全;;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设计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帅;丁圣彦;梁国付;;黄河中下游典型地区农业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以中牟县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代秀龙;赵楠;;基于规划管理的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要素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祖群;;廊道分合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的生态效应及启示——荆州古城的实证研究[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彭玲;曾庆华;;景观生态学在线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彭少麟;周婷;;边缘效应的空间尺度与测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许景伟;李传荣;胡丁猛;王卫东;王月海;刘凤臣;;高密市新农村绿化总体思路和建设模式探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10 陈利顶;傅伯杰;赵文武;;“源”“汇”景观理论及其生态学意义[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亢新刚,崔相慧,王虹;冀北次生林3个树种林分生长过程表的编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孟宪宇,葛宏立;云杉异龄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数量指标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3 周万村;三峡库区土地自然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4 陈康娟,王学雷;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3期
5 陈亮中;谢宝元;肖文发;黄志霖;;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6 王丽婧;郑丙辉;李子成;;三峡库区及上游流域面源污染特征与防治策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8期
7 李天平;刘洋;李开源;;遥感图像优化迭代非监督分类方法在流域植被分类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08年01期
8 李明诗;刘图强;潘洁;;森林破碎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以美国阿拉巴马州为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高群;生态—经济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10 郭泺;杜世宏;杨一鹏;;基于RS与GIS的广州市森林景观格局时空分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同新;试论浙江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J];浙江林业科技;2000年06期
2 姜灿荣,但新球,李向阳,曾伟生,李正品;省级森林资源消长考核方法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0年04期
3 杨建洲;福建省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趋势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01年03期
4 黄翔,王立新;北京市海淀区森林资源特点及其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2001年04期
5 刘向阳;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及其持续发展的研究[J];森林工程;2001年04期
6 李万江;加拿大森林资源的管理[J];甘肃林业;2001年01期
7 李胜;全区森林资源利用会提出森林产业要做大[J];广西林业;2001年05期
8 戴铭红;森林资源[J];环境导报;2001年06期
9 郎学军,赖忠全,夏志卿,章定义,蒋水寿,鄢国刚;试论建德市乡镇森林资源的管理[J];江苏林业科技;2001年02期
10 陈志敏,孙家京,解玉芹,陈瑞英,高夫沂;山东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桦;何仕广;;浅谈雷州林业局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2 王祝雄;;关于我国森林资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孙志兴;;中国西部森林资源的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第18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中森林资源合理配置的有关问题分析与建议[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5 赵景桂;;森林资源价值理论与方法探讨[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6 雷蕾;宋山梅;;基于森林资源看贵州特色产业的发展[A];贵州省高效生态(有机)特色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忠魁;张敏;赵建新;;西藏森林资源价值的动态评估[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8 栾皓;时春杰;;从两轮二类调查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9 曹超学;;资源价值评估初探——以森林资源为例[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杨赵洁;;陕西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利用之思考[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蔡冲春;森林资源综合建设开发框架协议签约[N];长白山日报;2005年
2 通讯员 徐天华;上七镇三项措施保护森林资源[N];安康日报;2006年
3 刘尊利;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说明了什么[N];辽宁日报;2007年
4 王平;宜昌森林资源装上多道“安全网”[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5 丁贤生 刘小虎;江西12条措施激励保护森林资源[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6 徐松竹;浏阳:森林资源成卖点[N];农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夏令凯;保护森林资源 促进林产发展[N];通化日报;2007年
8 张立平;保护森林资源 启动绿盾二号[N];天津日报;2007年
9 ;《赤壁市森林资源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N];咸宁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李欣;坚持依法治林 保护森林资源[N];牡丹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宣琳琳;东北亚森林资源多中心管理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2 武高洁;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赵天忠;区域森林资源战略规划几个关键环节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
4 杨建洲;森林资源可持续性宏观调控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0年
5 白降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相关规范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6 冯菁;丰裕中的贫困[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罗仙仙;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相关抽样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唐代生;基于螺旋模型的区域森林资源数字规划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吕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系统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4年
10 袁传武;鄂西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志杰;森林资源有效管理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2 吴润;森林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冯尕才;民国时期甘肃森林资源流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朱文蓉;福建历代森林资源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韩永春;山东省森林资源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谌丽;论森林资源权利[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任德智;宜君县哭泉林场森林资源健康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肖辉;中国开发境外森林资源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吕忠全;森林资源统计模型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刘以;我国森林资源管制政策的效果分析[D];安徽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88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28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