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

发布时间:2018-11-01 16:20
【摘要】:天保工程实施后,为了促进次生林向原始阔叶红松林恢复,不采红松只采伐阔叶树种的经营方式在长白山地区被广泛应用,部分林区陷入可采伐资源匮乏的困境。为了探究阔叶红松林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案,针对红松(蓄积)比例不同的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利用林木材积生长方程与保留系数模型,模拟了预设经营方案下林分总蓄积量与可采蓄积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禁止采伐红松的经营方式下,红松(蓄积)比例较高的次生林将无法达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次生林的经营方案需要根据林分中红松(蓄积)比例不同而区别制定:对于红松蓄积低于40%的次生林,推荐不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40a周期的经营方案;对于红松蓄积高于40%的次生林,推荐可以采伐红松、20%采伐强度、30a周期的经营方案。另外,可采蓄积量的恢复期比总蓄积量的恢复期更长,以可采蓄积恢复期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采伐周期,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Abstract]: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ural Conservation Proje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condary forest to the original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the management mode of cutting the broad-leaved tree species without Korean pine was widely used in Changbai Mountain area, and some forest areas fell into the dilemma of lack of available cutting resourc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forest, the growth equation of forest volume and the retention coefficient model were used for the secondary forest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Korean pine (Pinus koraiensis) (Pinus koraiensi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otal and recoverable volume of stand were simulated under the preset management sche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ondary forests with a high proportion of Pinus koraiensis (accumulation) will not be abl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use of forest resources under the management mode of banning cutting of Pinus koraiensis (Pinus koraiensis). The management scheme of secondary forest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Pinus koraiensis (accumulation) in the stand: for the secondary forest of Pinus koraiensis with accumulation less than 40%, it is recommended that no cutting of Pinus koraiensis, 20% cutting intensity and 40a period; For the secondary forest where the accumulation of Pinus koraiensis is more than 40%,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management scheme of cutting Pinus koraiensis, cutting intensity of 20% and cycle of 30 a be recommended. In addition, the recovery period of recoverable volume is longer than that of total volume. It is mor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to determine the cutting period by taking the recovery period of recoverable accumulation as the evaluation index.
【作者单位】: 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长白山科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22B04)
【分类号】:S75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A density-dependent matrix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optimizing harvest schem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6年S1期

2 代力民,孙伟中,邓红兵,肖以华;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主要树种的年龄结构研究[J];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3 向玮;雷相东;洪玲霞;孙建军;王培珍;;落叶松云冷杉林矩阵生长模型及多目标经营模拟[J];林业科学;2011年06期

4 徐振邦,代力民,陈吉泉,王战,戴洪才,李昕;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森林天然更新条件的研究[J];生态学报;2001年09期

5 蒋子涵;金光泽;;择伐对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径向与纵向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21期

6 周永斌;殷有;殷鸣放;张飞;;白石砬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的自然稀疏[J];生态学报;2011年21期

7 王飞,邵国凡,代力民,惠淑荣;矩阵模型在森林择伐经营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5年06期

8 齐麟;于大炮;周旺明;周莉;赵福安;王长海;代力民;;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9 于振良,于贵瑞,赵士洞,Steve Garman;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动态及经营管理模型研究[J];资源科学;2001年06期

10 张昭臣;郝占庆;叶吉;蔺菲;原作强;邢丁亮;师帅;王绪高;;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树木短期死亡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麟;代力民;于大炮;周莉;赵福安;李宪洲;;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竞争关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2 周睿;葛剑平;于波;刘丽娟;吴记贵;;北京松山森林动态模拟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陈列;赵秀海;张峗;;长白山北坡椴树红松林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关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胡云云;亢新刚;高延;冯启祥;姚景春;王卓晖;;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年龄变动及估测精度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曲智林;曲松;唐翠;;基于矩阵模型的森林动态模拟与经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6 刘晓东;张彦雷;;东折棱河森林经营所红松混交林的天然更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7 胡云云;亢新刚;赵俊卉;;长白山地区天然林林木年龄与胸径的变动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8 张英楠;张启昌;其其格;李晶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5种优势树种的热值和能量现存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巨文珍;王新杰;付尧;马炜;孙玉军;;长白落叶松林冠空隙度随林木因子的变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10 徐蕊;牟长城;李婉姝;吴云霞;;“栽针保阔”红松林不同透光强度效果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郝占庆;张健;李步杭;王绪高;叶吉;姚晓琳;;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郑学良;朱清科;赵彦敏;王露露;马欢;刘蕾蕾;;陕北半干旱黄土区沙棘人工林不同混交模式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换届及第五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素青;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2 金晓明;米氏冰草繁殖生态学特征及种群竞争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刘凤芹;冀北山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赵浩彦;长白山云冷杉林幼树结构和生长动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王婷;天山中部不同海拔高度天山云杉林的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6 杨锦昌;单叶省藤和黄藤人工林的系统经营技术[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王铁牛;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经营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8 刘延春;生态·效益林业理论及其在吉林省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9 张崇宝;长春市绿地系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10 刘平;美国森林植被模拟系统(FVS)在北京地区人工林上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薄楠林;太行山南麓白皮松群落景观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2 石小云;森林经营决策模拟系统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赵娜;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稳定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周宁;金沟岭林场二十年检查法实验效果分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张国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红松更新与生长规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陈香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种子雨及幼苗时空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崔长美;黄土高原柴松群落数量特征及幼苗更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玉芳;黑龙江省红松生长释放判定及解释[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张最最;兴安落叶松林林隙特征与更新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王小庆;干热河谷区滇榄仁繁殖更新策略及其生态适应性[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文轩;方精云;;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规律——-3/2还是-4/3?[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郑耀军 ,于政中;异龄林生长的动态分析——兼小兴安岭和牡丹江林区冷杉异龄林的生长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3 殷传杰;异龄林动态系统与最优控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4 李法胜,于政中,刘建国;矩阵模型在最优树种组成研究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5 谢哲根,于政中,宋铁英;非线性状态方程模拟异龄林分径阶动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6 陆元昌,杨宇明,杜凡,姜垒,许彦红;西双版纳热带林生长动态模型及可持续经营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Z1期

7 谢哲根,,于政中,宋铁英;现实异龄林分最优择伐序列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8 李昕,徐振邦,陶大立;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红松天然更新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6期

9 闫平;冯晓川;;原始阔叶红松林碳素储量及空间分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赵伟;金慧;李江楠;赵莹;尹航;秦立武;黄祥童;;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杨桦林群落演替状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景明,姜凤岐,曾德慧;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价位分级与生态系统经营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6期

2 孙晓程;张亚洲;范晓男;;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现状及经营管理[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金昌杰,关德新,朱廷曜;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太阳辐射分光谱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1期

4 邓慧平,吴正方,周道玮;全球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影响的动态模拟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1期

5 于振良,于贵瑞,王秋凤,赵士洞,延晓冬;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对树种更新的影响[J];资源科学;2001年06期

6 关德新,金明淑,徐浩;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长季反射率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7 郑景明,姜凤岐,曾德慧,杜晓军;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的生态价位[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8 吴家兵,关德新,赵晓松,韩士杰,金昌杰,于贵瑞;东北阔叶红松林能量平衡特征[J];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9 安慧君,惠刚盈,郑小贤,张韬,胡艳波,孟庆伟;不同发育阶段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于立忠;朱教君;史建伟;于水强;王作梅;卢正茂;丁国泉;;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立忠;伊艳清;杨蔚峰;李鹏飞;卢正茂;姜金波;宋秀芹;王伟;;人工阔叶红松林生物多样性[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金光泽;田悦颖;解兴词;;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长期生态研究[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3 于立忠;王作梅;卢正茂;丁国泉;;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妍妍;金光泽;黎如;;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的贮量特征[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5 刘妍妍;金光泽;黎如;;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粗木质残体的贮量特征[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6 郝占庆;张健;李步杭;王绪高;叶吉;姚晓琳;;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样地[A];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进展Ⅶ——第七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于立忠;王作梅;卢正茂;丁国泉;;辽东山区人工阔叶红松林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8 蒋延玲;周广胜;赵敏;王旭;曹铭昌;;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9 施婷婷;关德新;吴家兵;王安志;袁凤辉;张晓静;金昌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蒸散的测算:涡动相关法、Penman-Monteith法与Priestley-Taylor法[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施婷婷;关德新;王安志;吴家兵;金昌杰;韩士杰;;长白山阔叶红松林CO_2/H_2O交换的模拟[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石明山邋张兆军;吉林揭开老龄森林吸收存储CO_(2)规律[N];科技日报;2008年

2 范瑞红 记者 王乐;中央财政科技资金助推红松经营[N];伊春日报;2011年

3 李娜;红松“凋零”谁之痛[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平;从“红松养人”到“人养红松”[N];黑龙江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安慧君;阔叶红松林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夏富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植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空间结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贾玉珍;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昆虫数量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常新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5 屈红军;东北林区阔叶红松林恢复途径与优化模式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6 刘妍妍;典型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生境的关联性[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7 张春雨;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种群结构及环境解释[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兴词;阔叶红松林主要组成树种的种子扩散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2 刘双;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种子雨及幼苗更新[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3 刘也;阔叶红松林及其次生杨桦林矿质元素营养动态[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李志宏;阔叶红松林主要组成树种树冠特征及其对更新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5 陈香茗;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种子雨及幼苗时空动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左金淼;阔叶红松林动态模拟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田悦颖;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林隙特征及其更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刘文慧;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灌木层在群落生产力中的地位及其与更新的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徐丽娜;典型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与动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10 李雪梅;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树木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304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304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6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