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市平原地区不仅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与城市功能拓展区,还是城市发展新区,这里人口密集、城市化程度高,同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森林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维持生态平衡、美化自然景观、增进人民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加快北京平原森林建设,对于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增加生态容量和促进绿色转型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和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落实“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展北京平原地区森林资源评价研究,就是为了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布局及发展变化情况,客观地反映森林生长状态是否健康,并综合评价其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是否能够发挥,进而为北京市制定平原绿化方针政策,编制相关森林绿地规划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北京平原地区森林资源为评价对象,通过实地调查、查阅年鉴数据、专家咨询等方法,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森林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基础上,从森林数量、质量、布局、服务功能、整体状况等多个维度,建立了北京平原区森林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尺度对全市平原区、三个城市功能区、各行政区的平原森林资源进行了评估,分析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思考和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从森林数量上看,北京平原区森林覆盖率2015年底已达25%,比2011年的14.85%增长了10.15个百分点,成为历史上森林数量增长最迅猛的时期。林木绿化率达到34.84%,较2011年增加了8.48%,但与北京全市59%的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48%,要达到良好人均环境标准(50%)还需努力。全市绿地率为45.79%,高于国家森林城市标准。总体而言,北京平原区森林资源数量快速增长,且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从森林质量上看,北京平原区2015年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为62.78 m3/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厚度为1.74mm,较2011年增加了0.18mm。依据森林厚度评价标准,北京市森林属于“生态较差”的第Ⅳ级等级。北京平原森林树种、林种、龄级和群落4项指标系数分别为:0.48、0.53、0.60、0.83,森林结构指数为0.595,建成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仅为0.295。北京平原森林质量整体水平仍有待提升。从森林空间布局上看,北京平原区城市绿地景观多样性指数为1.66,说明景观多样性较高。森林均匀度指数为0.715,说明其空间分布均匀。林水、林路结合程度均较高(0.7分)。北京2015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已达67.21%,仍低于国际园林城市规定70%的标准。总体上,北京平原区森林景观的空间布局整体较好,但缺少大型城市生态片林,林网水网路网整体连通性有待加强。从森林的服务功能上看,分别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3个方面共10项指标对北京平原区森林的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分析。在生态服务方面,北京平原区森林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固碳释氧与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等均发挥出巨大的生态服务功能,但单位林地产出受到限制。在经济服务方面,自2013年起林业产值所占比例突增,目前达到21.6%,但与农业、牧业等产业相比,林业产业比重仍较低。在社会文化服务方面,古树名木保护传承是一大亮点,森林游憩效应也逐年增长,城市公园绿地基本达标,但森林公园和绿道网络还需长足进步。从北京市整体而言,北京平原地区森林资源综合评分为0.63(Ⅱ级),人林关系已处于比较和谐的状态(人林和谐度为Ⅱ级)。北京平原区森林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森林数量总量虽大幅增加,但仍未达到宜居城市标准;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纯林和中幼林比重大、森林质量亟待提升;大规模片林少、建成区和城乡结合部森林少、绿道系统不完备;森林单位面积生态功能不强,高品质森林公园少,生态和社会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平原地区各区人与森林和谐度不均衡,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在北京平原绿化建设过程中,森林数量还需要进一步增加,森林覆盖率总体水平达到40%为宜;要加强森林水肥管理,充分利用乡土乔灌藤树种,开展近自然森林经营改造,提升森林质量,使平原区森林厚度提高到3mm以上,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到150m3以上;在第一、第二道绿色隔离地区,建设大规模生态片林,在东西南北各方位建设一批高品位森林公园,打造完善的绿道系统,提升森林生态文化服务功能。为提高北京人林和谐度,建议充分结合各城市功能区的具体情况,运用调控人口和造林增绿两大举措,推进和谐宜居之都建设。首都功能核心区以疏解人口为主,配合以造林增绿;城市功能拓展区需要从疏解人口和造林增绿两方面努力;城市发展新区人口密度将会适度增加,造林绿化力度尤需加大。同时,建议加强平原森林统计工作。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5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邝生爱;李晋明;;应用遥感多时相处理及多种信息源综合研究北京平原区构造[J];地质学报;1987年03期
2 张继贤;北京平原区地表质地特点与土地风沙化[J];中国沙漠;1989年03期
3 刘则制;1:5万电测深区域调查资料在北京平原区普查建筑砂石矿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1988年01期
4 哈承yP;王怀颖;杨平;;北京平原区浅埋岩溶水赋存规律[J];工程勘察;1980年01期
5 彭一民,李鼎容,谢振钊,王安德,刘清泗;北京平原区同生断裂的某些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地震地质;1981年02期
6 袁仁茂,孙宏伟,马凤山,李树德,邓清海;北京平原区新近沉积土基本工程地质特性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5年01期
7 ;北京平原区活动断裂监测进展顺利[J];城市地质;2011年02期
8 贾长城;刘春生;;北京平原区新生界立体地质调查钻探泥浆护壁技术[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8年01期
9 ;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可供暖9.59亿平方米[J];城市地质;2009年02期
10 吕金波,李安宁;北京平原区1:5万空白区 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基本思路[J];中国地质;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新娟;谢振华;崔瑜;路明;;北京平原区水源热泵适宜性区划评价方法的研究[A];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09年
2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报告[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3 蒋溥;梁小华;董津城;;断裂地震地表断错危险性的工程评价——以北京平原区为例[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监测网设计报告[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四——“十五”地质行业重要地质科技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亚;北京平原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模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杜鹭飞;基于WetSpass的北京平原区降水入渗量计算与空间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圢;北京市平原地区森林资源现状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3 倪志云;北京平原区晚更新世以来古环境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崔秋洋;联合遥感与分布式水文模型估算北京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许向科;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流动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6 李红霞;基于径向基函数配点法的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数值模拟[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7 王海龙;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源热泵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
本文编号:
2310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31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