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5-24 02:22
【摘要】:土地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无论是农业生产或者工业生产,都需要从土地中摄取所必要的原始材料,可以说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非常的重要,无论人类社会处于何种社会制度、发展程度或高或低,都离不开土地,而耕地资源是土地的核心,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依赖。当前我国的耕地形势严峻,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众多,人均耕地数量严重不足,耕地后备资源紧缺,生态破坏严重,因此必须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来挽救我国目前的现状,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制度是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制度,对耕地数量及质量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行的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推进,各种城市建设和工业厂地及设施建设都占去了大量的耕地,而且其中不乏优质的耕地,可供开垦的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紧缺;同时,我国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实施的是区域化的占补平衡方案,不允许跨省域补充土地;而且,虽然允许耕地占补指标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但由于我国耕地地占补市场化水平不高,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出现了许多非法买卖耕地指标的现象,给我国土地市场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本文从我国耕地资源占补平衡的基本理论着手,结合现行土地法律规定及我国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制度所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实施先补后占的占补平衡制度,完善耕地等级制度,在城市及农村广大地区开展土地整理工作,取消不合理的用地审批,对土地管理制度进行整顿,完善土地交易机制,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生态评价机制,总之,希望为完善我国耕地资源占补平衡制度提供借鉴。
[Abstract]:Land is the basis of the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Whether it i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absorb the necessary raw materials from the land. It can be said that land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No matter what kind of social system human society is in,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is high or low,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are the core of land, but also the dependence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our country is serious, the quantity of cultivated land is limited, but the population is large,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land per capita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e reserve resources of cultivated land are scarce, and the ecological damage is seriou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lement a stric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ystem to sa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balance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is the basic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our countr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aintenance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and quality. The current balance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has some limitation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urbanization, all kind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plant land and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have occupied a large number of cultivated land. And there is no lack of high-quality cultivated land, which can be reclaimed cultivated land reserve resources are seriously scarce; At the same time, the balance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is a regionalized scheme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which is not allowed to replenish land across provinces. Moreover, although the index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is allowed to be traded in the market, due to the low level of market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in China and the imperfe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re are many phenomena of illegal trading of cultivated land indicators. It has caused great damage to the land market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balance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legal provisions of land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balance system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alance system of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before occup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rade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Carry out land consolidation work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cel unreasonable land us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rectify the land management system, improve the land transaction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he balance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In short, I hop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erfecting the balance system of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in our country.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山河;我国耕地资源及利用状况分析[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2 阳光波;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国土经济;2002年06期

3 李茜;耕地资源破坏的经济损失管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4 徐梦洁,濮励杰,彭补拙;耕地资源等值模型的建立及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5 王利;再论耕地资源的保护[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邵琛霞;现阶段耕地资源的保护[J];城乡建设;2003年12期

7 吴文盛,朱军,郝志军;耕地资源的安全评价与预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5期

8 杨铭;;我国耕地资源现状令人担忧[J];河南国土资源;2003年S1期

9 刘沐生,刘守江,苏智先,唐炎林;江西省耕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的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杨静,许月明;保定市耕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先瑞;严玲;杨淑玲;;湖北省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对策[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邢世和;李蔓;;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3 邢世和;刘留辉;;耕地资源持续利用及其评价研究进展[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孙习稳;杜新波;;对建立我国新时期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5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质量安全及其现状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廖和平;王玄德;沈燕;邓健;;基于耕地资源价值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探讨——以重庆市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7 乔木;马虹;;新疆耕地资源卫星遥感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摘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8 朱红波;;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措施研究[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蔡运龙;霍雅勤;;中国耕地资源的价值重建及其区域差异[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10 陆兴和;;未来十年:黔南粮食、人口与耕地资源问题[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梁旭东;推进“三个平台”建设 切实保护耕地资源[N];抚顺日报;2013年

2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罗杰 段豫川 丁声源;如何实现我国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N];光明日报;2013年

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 秦中春;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耕地资源[N];中国财经报;2013年

4 刘海涛;梨树有效保护耕地资源[N];吉林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张绪勇 李宏岳 包艳妮;镇原建立新机制全力保护耕地资源[N];陇东报;2011年

6 张鹤林;既保耕地资源 又保建设发展[N];贵州日报;2013年

7 湖南省衡阳市财政局 戴晓华;耕地资源货币化是农村改革突破口[N];中国财经报;2008年

8 记者 白剑峰;依法严格保护耕地资源[N];人民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邓天新;永仁耕地资源开发保护实现占补平衡[N];楚雄日报(汉);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董金霞;保护耕地资源 保障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N];甘肃经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士功;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2 黄成毅;成都平原耕地资源系统协同性分析与调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3 何蓓蓓;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黄凤兰;保障粮食安全条件下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时间模型及政策模拟[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莉;论我国保护耕地资源的法律制度[D];重庆大学;2009年

2 李明利;基于条件价值法的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邓立;成都市耕地资源预警及对策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扬;哈尔滨市耕地资源价值测算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5 叶姗;耕地资源社会价值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俊彦;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分析及对粮食生产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李玉珍;县级耕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8 沈延维;耕地资源变化及保护对策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邓慧;长株潭地区耕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柳清;巴彦县耕地资源变化及其价值重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84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484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5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