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沙河干渠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17:24
【摘要】:水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要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年均可再生淡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但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以南地区水资源量丰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为了缓解北方的用水压力,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而工程实施后的供水区水资源重新分配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沙河干渠供水区为研究对象,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论文首先论述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理,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配置形式、指导思想、配置原则等,介绍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和研究的发展方向,为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理论基础;接着调查分析了供水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情况,并着重分析了供水区的缺水形势,论证引江对其供水的必要性;对当地地表水与引江水进行频率分析,显示出两者之间总体上存在互补性,表明中线来水与当地水联合配置具有较大的潜在效益;分析计算供水区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下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运用指标分析法对供水区生活、工业、农业和生态环境几个方面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 针对沙河干渠供水对象主要为城市和灌区的特点,对供水区水资源系统进行概化和分区,在此基础上,以供水区总缺水量最小来间接反映社会效益目标,供水带来的直接效益最大表示经济效益目标,区域生态用水量得到最大满足表示环境效益目标,建立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依据两个规划水平年(2015年、2030年)两个保证率(P=50%、75%)的水资源供需情况,拟定了模型参数;详细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实现技术及基于遗传算法的大系统总体优化算法的操作步骤,并用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对供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进行供需分析并提出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与方法。 经验证,模型合理,算法有效。此优化配置模型及成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有助于缓解供水区缺水形势,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供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V21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家泽,陈志恺;中国水资源[J];地理学报;1990年02期

2 赵建世,王忠静,翁文斌;水资源复杂适应配置系统的理论与模型[J];地理学报;2002年06期

3 吴泽宁,索丽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J];灌溉排水学报;2004年02期

4 吕满堂;河北省南水北调引江供水区现状缺水形势分析[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3年06期

5 鲍燕寒;徐得潜;储德义;丁爱生;;层次分析法在淮河干流水量分配中的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9年06期

6 李雪萍;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概述[J];海河水利;2002年05期

7 贺北方,周丽,马细霞,王效宇,贺建辉;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2002年03期

8 张勇传,李福生,熊斯毅,黄益芬;变向探索法及其在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1982年02期

9 施熙灿,林翔岳,梁青福,姜启源,张万琪,林元烈;考虑保证率约束的马氏决策规划在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1982年02期

10 董子敖,闫建生,尚忠昌,孙宗义;改变约束法和国民经济效益最大准则在水电站水库优化调度中的应用[J];水力发电学报;198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雁;城市多水源复合系统分析及合理配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勇;南水北调东线水量调度仿真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周丽;基于遗传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3 张伟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4 袁洪州;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徐金鹏;南阳市水资源优化配置[D];武汉大学;2004年

6 邓彩琼;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霞;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李国金;城市多种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模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王海潮;跨流域调水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姜传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1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51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f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