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3 16:24
【摘要】:由于气候变暖逐步加剧,原有的农业气候区划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气候资源的现状,也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新需要。因此对黑龙江省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研究,总结出全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于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以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全省各气象站点60年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趋势性分析和MK突变检验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利用GIS空间插值方法分别对黑龙江省5个农业气候资源指标进行了精细化模拟,得到更加精确的农业气候指标栅格图,克服了由于常规气象站点短缺而使评价结果缺乏代表性及准确性差的缺点,建立了精细化模拟的农业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图,从而更好地反映出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日平均气温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85℃/10a,总体分布呈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山地林区气温偏低;年均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明显,下降速率为7.021mm/10a,总体呈东部高、西部低、中间有两个降水中心的分布特点;相对湿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且较为显著,下降速率为0.63%/10a,分布较均匀,只西部小部分较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现出持续的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30.288h/10a,除大兴安岭地区外,其他地区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趋势。 本文引入农业气候适宜度的概念,采用模糊数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光、热、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的农业气候资源模型,分别计算出黑龙江省1km×1km网格点的农业气候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对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进行综合等级评价,创新之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地形因子引入到气候适宜度的研究中,分析地形因子对光、热、水总资源的丰富度、匹配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实现气候指标空间分布栅格的细化,并突破传统气候模拟分析的局限性,能够详细地描述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模拟结果的精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光、热、水总资源丰富、匹配状况最好、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区域是五常、木兰等地,是种植大田作物的理想区域;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匹配状况较好、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区域位于海拔100-500m缓坡地带的讷河、依安等地,适合种植玉米;位于齐齐哈尔西南部的龙江县和甘南县适宜发展旱作农业、林业及畜牧业:光、热、水资源,匹配状况和资源利用效率均一般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海拔低于100m的黑龙江省东北地区的抚远东北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光、热、水资源贫乏、匹配状况较差、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海拔500m以上缓坡区的大兴安岭北部包括漠河县以及海拔低于100m平坡区的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沿岸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热量不足、寒冷干燥适宜发展林、牧业,东部乌苏里江沿岸由于水分资源充足适合发展渔业。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S16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小燕;;浅谈GIS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J];甘肃科技纵横;2011年04期

2 仝文伟;张玉娟;郭艳玲;王二虎;;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11年08期

3 徐静;;秦皇岛地区气候资源及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徐华军;杨晓光;王文峰;徐超;;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Ⅶ.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7期

5 何永坤;郭建平;;1961—2006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7期

6 李明春;马永忠;黄英华;;气候变暖对建昌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7 冶明珠;郭建平;蒋跃林;赵俊芳;袁彬;;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适宜度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8 白传美;彭毓明;;罗甸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9 辛瑞芳;范向杰;靳泽辉;;河曲县海红果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2期

10 牟晓新;刘军;;谈如何发挥农业气象在农村工作中的作用[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瑞鹏;陈鹏狮;冯锐;张淑杰;武晋雯;张玉书;;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A];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国保;廖桂奇;陈利东;;玉林与台湾农业气候资源比较研究[A];2008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关俊华;石金祥;陈文辉;;南宫市桑蚕的生态气候资源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4 高阳华;冉荣生;唐云辉;;大西南通道农业气候资源及开发利用途径[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杨风蕊;高桂芹;孟艳静;许彦慧;高玲;;应用DTOPSIS综合评价内蒙中西部地区农业气候资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纪瑞鹏;陈鹏狮;冯锐;武晋雯;张玉书;;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以辽宁省为例[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苏永秀;李政;;GIS在南宁市细网格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纪瑞鹏;张玉书;冯锐;陈鹏狮;张淑杰;武晋雯;;辽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9 薛龙琴;刘伟昌;王祖汉;;河南省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及其查询系统的建立和应用[A];农业生态与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李丽纯;陈家金;李文;;福建省农业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估分析[A];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汤傼;开发利用“两高”沿线农业气候资源[N];中国气象报;2011年

2 王君;农业气象应用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邓志华 本报记者 李冬明;服务“三农”:从“增产”“减灾”把脉气象建设[N];江西日报;2010年

4 通讯员 王海亮;江西要求发挥气象基础保障作用[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副局长 覃武;全面开展气象服务 充分发挥四大优势[N];中国气象报;2008年

6 记者单丽静 通讯员彭超;北碚“五个环节”打造“森林城市”[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王世彤 本报记者 孙立刚;气象为农业经济发展护航[N];佳木斯日报;2009年

8 记者 冯君 通讯员 赵瑞;紧跟“变暖”脚步调整种粮策略[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王建忠 通讯员 王哲;共同促进农业防灾减灾工作[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徐爱东;中国气象局打造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N];中国气象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文坎;GIS支持下的越南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2 邵晓梅;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关键问题的区域特征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3 黄爱军;江淮地区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及稻麦生产响应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廖善刚;台湾海峡两岸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潜力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艾治勇;长江中游地区气候变化特点及双季稻适应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远;气候变化背景下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2 杨荣光;基于GIS技术的泰安市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潘静;辽宁省农业气候资源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4 谢先全;福建省农业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红菊;阿克苏地区主要农业气候资源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6 魏兴萍;重庆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信息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7 余情;重庆市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模拟方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文堂;GIS在气候资源分析与农业气候区划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9 谯捷;川西高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李白鸽;江淮地区近30年农业气候资源与稻麦生产潜力的演变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622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622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a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