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交换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7:36
【摘要】: 本文在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框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循环经济模式下具有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区域之间三个交换层面。提出了划分资源种类的一种新方法即按其使用结果可以分为过程性资源和终级资源。从用途变化、路径的形态上分析了资源流动方式,建立了资源流动网络模型,并得出资源有效利用率与资源环节数成正比。提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交换平衡主要包括交换主体的多样性和持续协同演进、交换网络结构的稳定性、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平衡和交换系统自我修复与自我调节能力的保持。定性的分析了循环经济模式下主体的交换行为,得出需要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构建相应的机制环境,督促企业行为的转变。 提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交换特征具有依赖性、相对性、共生性、符合市场机制及增值性等。提出负交换这种新型的交换方式。建立了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的内部交换渠道和外部交换渠道,并提出了主导型交换网络、对等型交换网络和数字型交换网络。 研究了循环经济模式下自然资源、产品和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价格组成,提出上述三种资源价格应当包括环境成本,并初步探讨了三种资源的定价问题,,提出循环经济中企业可以采取负价格销售副产品及废弃物。 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济北矿区各种资源的交换机制,提高了整个矿区的经济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宁;关国锋;曾光建;郑福云;;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评及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4期

2 王新明;李杨;孙敏;拓莉娜;;基于循环经济的现代交通管理理论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5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强真;王素萍;侯华丽;;循环经济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策;任一鑫;李军三;冯玉玺;;循环经济研究基本体系探讨[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3 唐晓兰;;海南省发展循环经济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A];海南省“人才发展与荣辱观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丽霞;;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构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雪锋;;循环经济中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分析[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6 王文飞;;煤炭工业实施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7 楼崇;;循环经济理论与汽车市场生态平衡[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8 房建国;;矿区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保护[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9 石亚娟;;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物流探讨[A];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文飞;;循环经济理论与相关经济理论的辨析[A];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刊记者 刘艳飞 采访 整理 梁福庆 国 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处长教授;梁福庆: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加强库区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8年

2 孙以川 陈沈斌;大农业与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N];人民政协报;2010年

3 庞海滨;切忌将循环经济口号化和标签化[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中央党校党史部 张富良;创建节约型社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N];中国石油报;2005年

5 江春霄;循环经济大有可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6 记者 赵向南邋实习生 冯富渝;金银焕出席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报告会[N];山西日报;2008年

7 孙洪刚;发展循环经济的领跑者[N];联合日报;2006年

8 实习生 师晓敏;我盟举办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专题讲座[N];锡林郭勒日报;2007年

9 记者 王东海;中国首届循环经济博览会将在苏州举行[N];中国矿业报;2006年

10 记者  李禾;循环经济将有标准可循[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陈彬;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2006年

4 董骁;论包容循环经济的市场体系建设[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刚;中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温明振;有机农业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7 秦丽杰;吉林省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郭平;河北省农村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9 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10 杨战社;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小城市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强;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刘琼;循环经济与江西省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朱艳;发展循环经济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D];吉林大学;2006年

4 欧小媛;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5 潘汉泽;化工企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分析[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6 覃曼;循环经济与湖南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颖;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循环经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8 刘亮;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模式借鉴及我国循环经济模式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康运河;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付强;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646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6646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a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