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测度与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2:10
【摘要】: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始终离不开自然资源。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正逐渐加深。从古到今,自然资源开发经历了从单一地上到地上地下兼顾,从单一陆地到陆地海洋兼顾的进程。广袤无垠的海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洋油气、海洋矿产等自然资源。20世纪80~9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率先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随后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国也先后制定了海洋开发战略。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制定《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提出把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作为我国发展海洋事业的指导思想。 海洋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不同于陆地资源开发,除了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海洋灾害是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不可忽略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洋灾害是制约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鉴于此,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系统工程论、灾害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协同学、海洋资源开发理论、海洋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做了如下研究工作: (1)在明确研究背景与目的,熟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准确界定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灾害管理的研究边界,阐述本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述评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海洋灾害的测度方法。界定海洋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对海洋资源的构成,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的分布进行阐述;分析研究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灾害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对比测度海洋灾害的理论与方法。 (2)针对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不同类型海洋灾害发生的时间、空间、方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着重分析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机理,介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现状,对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机理进行剖析;理论联系实际,从海洋灾害影响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程度和导致灾害发生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3)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测度体系构建作为论文研究的核心部分。在定性剖析近海致灾因子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虑致灾因子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特点,构建致灾因子的定量测度模型。然后在定性剖析近海主要海洋灾害致灾作用机理的基础上,,考虑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海域利用类型、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15个指标,构建海洋灾害定性测度体系。统计分析收集到的我国近海海域海况数据资料和相关文献,根据要测度的各个致灾因子形成不同的样本,根据海洋灾害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影响程度设定阈值,运用建立的定量测度模型对我国近海的主要致灾因子按照不同重现期从不同的空间、方位进行测度,最终得到致灾因子的定量测度结果。运用综合评价方法确定定性测度指标体系中的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经过专家打分确定各个指标的数值,把计算出的定量测度结果带入定性测度指标体系,最终得到定性测度结果。海洋灾害影响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定量测度结果反映的是海洋灾害的破坏强度;把定量结果带入定性测度指标体系,经过专家打分确定的是海洋灾害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致灾概率。经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后基本得出特定海域海洋灾害影响海洋资源开发的情况。 (4)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国际经验总结。借鉴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灾害管理、海洋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着重参考以上各国在海洋灾害御灾管理组织、御灾管理运行机制、御灾管理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发达国家在海洋灾害管理和海洋资源开发方面的共同特点。 (5)保障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的御灾管理实现路径。在以上各个部分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海洋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确定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路,提出优化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机制的建议,从海洋灾害日常管理、海洋灾害监测预报、海洋灾害事中控制和海洋灾害后恢复重建四个方面确定我国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御灾管理的实现路径。御灾管理涵盖主要海洋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日常管理工作、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监测与预警工作、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灾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实现路径综合考虑灾害应急机制、灾害预防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御灾反应机制和灾害控制机制,从全灾种、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全人员和全社会的角度寻求保障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可行路径。
【图文】:
( ) 1 (1 )W x 1[ ]( ) ( ) 1 (1 )( )uxP X x X u W xx to 分布的性质,有( )1 1E X u X u u 阈值, E ( X u X u)是阈值超出量的数学期望值值近似于平均值,可以根据式 5-4 绘出阈值u 和总体u)的平均值的平均剩余寿命图,如图 5-1。当形状参,比较平滑或者接近于直线。图 5-1 中以阈值u)作为纵轴,波动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分别是1 和
6.2.2 海上大风致灾因子极值测度(1)致灾因子发生频次分析对 26 年原始资料资料统计得到海上大风发生的频次,经过多种离散型概率分布假设检验,通过检验结果对比发现泊松分布最为适合。泊松分布参数估计见表 6-4 大风过程频次泊松分布参数估计每年大风过程次数0 1 2 3 4 5 6总年数26估计值 出现年份数3 3 6 5 5 3 1总次数712.7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4
本文编号:2707885
【图文】:
( ) 1 (1 )W x 1[ ]( ) ( ) 1 (1 )( )uxP X x X u W xx to 分布的性质,有( )1 1E X u X u u 阈值, E ( X u X u)是阈值超出量的数学期望值值近似于平均值,可以根据式 5-4 绘出阈值u 和总体u)的平均值的平均剩余寿命图,如图 5-1。当形状参,比较平滑或者接近于直线。图 5-1 中以阈值u)作为纵轴,波动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分别是1 和
6.2.2 海上大风致灾因子极值测度(1)致灾因子发生频次分析对 26 年原始资料资料统计得到海上大风发生的频次,经过多种离散型概率分布假设检验,通过检验结果对比发现泊松分布最为适合。泊松分布参数估计见表 6-4 大风过程频次泊松分布参数估计每年大风过程次数0 1 2 3 4 5 6总年数26估计值 出现年份数3 3 6 5 5 3 1总次数712.73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P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香;陈静;王静爱;;福建台风灾害链分析——以2005年“龙王”台风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铁永波;唐川;周春花;;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5年04期
3 姚国章;;日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解析[J];电子政务;2007年07期
4 张秋明;;国外海洋资源管理经验:美国外陆架环境政策[J];国土资源情报;2008年03期
5 陈良武;;俄罗斯海洋安全战略的主要特点[J];理论参考;2012年04期
6 杨永增;孙玉娟;王关锁;滕涌;乔方利;;基于MASNUM海浪预报系统的北印度洋波浪特征模拟与预报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11年01期
7 蔡一声;;关于浙江椒江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10期
8 徐嘉蕾;李悦铮;;日本海洋经济经营管理模式、特点及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年09期
9 齐平;;我国海洋灾害应急管理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4期
10 马婧;;国际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新趋势——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S1期
本文编号:2707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07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