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
【图文】:
居全国 22 位,2002 年人口 6369 万人,占全国 4.96%。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 图.2-1 安徽省行政区划图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17 个省辖市,桐城、宁国、明光、天长、界首 5 个县级市,56 个县(图.2-1)。1. 自然概况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质上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与平原南北相间排列,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49.6%、15.3%、14 %、13%、8.1%,因此全省土地面积可以说“六山一水三分田”。气候水文:安徽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
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控制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对农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9-55]。1. 近 20 多年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自 1949 年以来,安徽省耕地总量经历了一个由短期增长到持续减少的波动变化地过程,人均耕地则呈明显持续递减趋势。图 4-1 表明耕地总面积变化的三个阶段:(1)1949~1954 年,由于大面积垦荒,耕地总面积逐年增加,由 1949 年 509.19 万公顷上升到 1954 年的 589.45 万公顷。1954 年是耕地总面积最多的一年;(2)1955~1971 年,除个别年份略有增加外,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16 年累计净减耕地 133.13 万公顷;(3)1972 年以后为耕地面积缓慢减少阶段。因此改革开放以来,近 20 多年安徽省耕地变化总趋势是不断减少,全省耕地面积由 1980 年 444.62 万公顷减少到 2002 年的 417.77 万顷,,年均减少 1.22 万公顷。安徽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在 1951 年达到 0.195 公顷最高的水平,随后由于耕地总面积减少,而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态势,2002 年人均耕地面积仅 0.066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耕地 0.08公顷的平均水平,为全国人均耕地较低省份之一,人地矛盾突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323.21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童彦;潘玉君;张梅芬;;云南粮食产能安全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2 童彦;潘玉君;朱海燕;;云南省粮食产能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4期
3 倪超;雷国平;;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4 华红莲;童彦;张碧星;;云南省粮食供需安全状况及趋势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5期
5 陈文波;赵丽红;叶明珠;吴志伟;罗可;;省级基本农田数量确定与指标分解方法初探[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6期
6 黄国勤;刘顺;;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性及空间格局分析[J];农学学报;2012年11期
7 张平平;鲁成树;;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的评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平平;基于粮食安全的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保障措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文冬;临汾市耕地资源轨迹变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邢晓娜;粮食安全下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严冬梅;武汉市郊区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5 郭海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与保障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姜丽;区域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安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遇春;干旱区绿洲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映;DSR框架下的黄山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格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8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08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