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安徽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1 17:17
【摘要】: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有着无可比拟的政治社会意义。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耕地变化必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深远的影响,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瓶颈。安徽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是我国粮食主产省、余粮省、粮食调出省,因此对于稳定我国粮食生产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安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竞争,部分耕地非农利用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由于水土流失、工业废物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及自然灾害等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制约着安徽省的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 本文在GIS 支持下,建立了1980、2002 年两个时期安徽省各县域耕地资源、粮食生产以及影响粮食生产的地形地貌、土壤、光热水等自然条件的空间数据库和多年社会经济属性数据库。充分利用GIS 技术在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分析与输出成果图等方面的强大功能。通过数学模型、数理统计方法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分析了全省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粮食单产变化、区域差异与成因;通过灰色理论分析安徽省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模型预测未来粮食供求趋势,进而提出保证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面积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先决条件;从粮食生产发展过程整体上看,粮食单产的提高对粮食产量的增长起到很大的贡献,总之,二者对对粮食生产起着持久约束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农业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驱动,安徽省耕地数量逐年减少,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更为明显;粮食单产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提高,但近几年,发展缓慢、徘徊不前,同时由于地形、土壤、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差异,粮食单产区域差异明显,且中低产区所占面积较大,高产区较少。根据目前的耕地资源、粮食单产与人口发展趋势,在未来20 多年里,安徽省粮食对满足全省450kg/人的温饱水平不成问题,达到485 kg/人的小康水平有一定缺口,而与575 kg/人的富裕型粮食需求还有很大差距,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达到富裕水平是必然趋势,所以未来粮食问题还很严重。因此,为了保证未来粮食安全应强化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因地制宜开展复垦和开发、土地整理,同时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缓解耕地不足的矛盾;另外应增加投入,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生产,增强粮食和农业发展的后劲。
【图文】:

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图,安徽省


居全国 22 位,2002 年人口 6369 万人,占全国 4.96%。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 图.2-1 安徽省行政区划图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17 个省辖市,桐城、宁国、明光、天长、界首 5 个县级市,56 个县(图.2-1)。1. 自然概况地形地貌:安徽省地质上存在多种不同性质的构造单元,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与平原南北相间排列,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分别为 49.6%、15.3%、14 %、13%、8.1%,因此全省土地面积可以说“六山一水三分田”。气候水文:安徽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光热水条件优越

耕地面积,安徽省,公顷


对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控制耕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以及对农业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9-55]。1. 近 20 多年安徽省耕地数量变化自 1949 年以来,安徽省耕地总量经历了一个由短期增长到持续减少的波动变化地过程,人均耕地则呈明显持续递减趋势。图 4-1 表明耕地总面积变化的三个阶段:(1)1949~1954 年,由于大面积垦荒,耕地总面积逐年增加,由 1949 年 509.19 万公顷上升到 1954 年的 589.45 万公顷。1954 年是耕地总面积最多的一年;(2)1955~1971 年,除个别年份略有增加外,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16 年累计净减耕地 133.13 万公顷;(3)1972 年以后为耕地面积缓慢减少阶段。因此改革开放以来,近 20 多年安徽省耕地变化总趋势是不断减少,全省耕地面积由 1980 年 444.62 万公顷减少到 2002 年的 417.77 万顷,,年均减少 1.22 万公顷。安徽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在 1951 年达到 0.195 公顷最高的水平,随后由于耕地总面积减少,而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一直呈下降态势,2002 年人均耕地面积仅 0.066 公顷,低于全国人均耕地 0.08公顷的平均水平,为全国人均耕地较低省份之一,人地矛盾突出。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323.211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童彦;潘玉君;张梅芬;;云南粮食产能安全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2 童彦;潘玉君;朱海燕;;云南省粮食产能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4期

3 倪超;雷国平;;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4 华红莲;童彦;张碧星;;云南省粮食供需安全状况及趋势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8年05期

5 陈文波;赵丽红;叶明珠;吴志伟;罗可;;省级基本农田数量确定与指标分解方法初探[J];中国土地科学;2006年06期

6 黄国勤;刘顺;;江西省粮食产量市域差异性及空间格局分析[J];农学学报;2012年11期

7 张平平;鲁成树;;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粮食安全相关分析——基于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的评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平平;基于粮食安全的皖江城市带耕地资源安全评价及保障措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2 文冬;临汾市耕地资源轨迹变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邢晓娜;粮食安全下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严冬梅;武汉市郊区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5 郭海洋;河北省耕地资源安全评价与保障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6 姜丽;区域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安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遇春;干旱区绿洲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映;DSR框架下的黄山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格局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08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08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7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