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6 14:54
【摘要】: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将面对人地矛盾日益激化、生态环境系统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经成为现阶段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土地资源配置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一定手段合理统筹处理人地关系、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关键是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弊端,借鉴别国的土地利用发展模式的经验,以及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的差异性,总结出有必要将多尺度空间下的土地资源配置方案进行统筹协调,才能建立完善的土地利用体系。并以昆明市、安宁市、太平镇为例,分别从市级、县级、乡级三种空间尺度,综合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土地资源配置的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多尺度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研究,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市域尺度土地资源配置 以主体功能分区为主要研究方法,对昆明市进行了四大主体功能分区。中西部滇池盆地区为重点开发区;东北部嵩明盆地区和东南部宜石盆地区为限制开发区;北部富禄山地区为禁止开发地区。市域尺度土地资源配置方案目的是引导昆明地区土地开发形式与强度,为昆明地区科学地分配生产力要素和配置生态空间提供依据。 (2)县域尺度土地资源配置 应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安宁市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安宁市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得出低效益、中等效益、高效益3个备选方案,再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这3个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等效益的综合效益相对较好,作为推荐方案。在市域尺度的主体功能分区引导下,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县域尺度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既体现了整个规划区域的全局控制,又考虑了区域局部优化。 (3)镇域尺度土地资源配置 先采用主体功能分区方法对安宁市进行了“三区一带”的主体功能分区布局,太平镇按实际功能其中一部分划分为工业园区,另一部分划分为沿川旅游休闲带,在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平衡法对镇域尺度范围内的土地资源用地结构根据各类用地面积实际情况增加或减少进行分摊,得到太平镇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4)多尺度土地资源配置 本文主要运用主体功能分区方法、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综合平衡法分别对市域、县域、镇域三个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方法和规划配置体系进行了分析总结,在寻求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最佳结合点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进行控制,自下而上进行优化汇总的多尺度的土地资源城乡协调发展的调控体系。 综上所述,本文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一套多层次多级别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体系,为今后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供辅助和参考。但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相关数据资料收集的难度,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01.2
本文编号:2730472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30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妍;;土地利用规划应进一步走向法制化[J];北京房地产;2006年01期
2 周宗丽,宁大同,杨志峰;三峡库区秭归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3 黄杏元,倪绍祥,徐寿成,高文;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区域土地利用决策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3年02期
4 朱晓华;宋冬梅;色布力马;;甘肃民勤绿洲土地空间结构动态变化及其灰色预测[J];干旱区地理;2005年05期
5 郑新奇,阎弘文,徐宗波;基于GIS的无棣县耕地优化配置[J];国土资源遥感;2001年02期
6 张光宇,刘永清;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原理分析及分类结构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7 何春阳,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李晓兵,李京,李月臣,李景刚;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型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05期
8 袁朱;;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基础研究的理论综述[J];开发研究;2007年02期
9 唐红波,唐红超;中英土地利用规划比较[J];国土资源;2004年08期
10 蔡玉梅;张文新;赵言文;;中国土地利用规划进展述评[J];国土资源;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730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3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