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产业”视角的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开发路径研究
【图文】:
实母鞣矫妫辔浦幞?“集聚端”,根据节事集聚效应在“人口-产业”这两端的集聚表现,又包括“人口集聚端”和“产业集聚端”,各集聚端下面又包含多种“集聚因子”,形成各自的集聚子系统。其中,节事的人口集聚具体有节事的消费需求、信息认知及消费行为的集聚;节事的产业集聚具体有节事的资源开发、产品生产、运营管理及支撑要素等方面的集聚;而作为集聚源的节事吸引物,既是促进节事参与人口的消费需求、注意力及消费行为集聚的根源,也是促进节事产业的资源、产品及运营等各要素集聚的源头,是集聚效应系统的重要核心(见图1)。图1节事的集聚效应系统及作用机制图具体而言,在节事的集聚效应系统中集聚源(节事吸引物)、人口集聚端(节事参与人口因子子系统)与产业集聚端(节事活动产业因子子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环环相扣,其内部作用机制具体如下:(1)节事活动作为集聚源,是吸引节事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望舒;;文化产业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以大芬村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为例[J];城市问题;2008年12期
2 贾鸿雁;;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7年11期
3 庄志民,赵睿;系统视野中的上海节庆旅游资源开发[J];旅游科学;2000年04期
4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上)[J];旅游学刊;2003年05期
5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下)[J];旅游学刊;2003年06期
6 戴光全;左平;肖璐;;1995至2010年中外节事研究的比较和启示[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孝宏;张胜武;李一;;西部节庆旅游发展思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2 康晓梅;徐虹;杨静怡;卢振军;;体育旅游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3 胡俊;李刚;;我国城市体育节事的内涵及品牌化发展探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3期
4 齐莉娜;张毅;吴必虎;宋丽丽;;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景区知名度影响测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02期
5 齐莉娜;张毅;吴必虎;宋丽丽;;重大事件对举办地景区知名度影响测量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张丽,郭英之;重大事件的旅游效应分析及营销策略[J];商业研究;2005年18期
7 杨香花;民族传统节日旅游资源特征、旅游开发价值与原则的探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何玲玲;;节事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作用分析——以贵阳举办“2007中国贵阳避暑节”为例[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9 张美琴;贾鸿雁;;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初探——基于开发新类型下的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何叶荣;;节庆文化产业营销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际星;;浅析旅游节庆的主题策划方法[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邹积艺;杨振之;;论旅游节事的社会文化影响——成都市洛带古镇火龙节居民反应个案研究[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梦萝;刘兆德;;浅析节事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演变的影响机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总体规划)[C];2012年
4 方华玲;;清代满族的乌鸦文化认同探究[A];清宫史研究(第十一辑)——第十一届清宫史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杨思贤;;民歌与民俗关系研究论纲[A];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学会专场应征论文论文集[C];2015年
6 牛旭诚;;非遗开发:竭泽而渔,还是源远流长?[A];学科建设与文化创意[C];2015年
7 苏勇军;;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海洋旅游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明;我国度假体育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现成;广州居民对亚运举办民生举措的知觉和满意度及其对凝聚力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洁洁;国际关系及重大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永博;文化遗产旅游景观意象结构性评价与信息化传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丁励翼;奥运城市营销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8 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丁灵鸽;城市新区主导区域城市设计中的文化植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艾小勇;重大事件中的国家形象塑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隽殊;“后大冬”时代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际云;大型单项体育赛事转播中的城市曝光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苏丽;基于城市发展的济源市体育赛事选择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王茜;会展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任奕阳;边疆民族地区旅游危机和旅游者购买意愿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阚玉丽;非物质遗产视角下孔子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高丽婧;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京郊观光采摘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洁;山东省城市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鞠明晖;上海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帆;民俗体育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必虎;徐霞客的生命路径(life path)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金磊;面向新世纪的城市灾害学研究及建议[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3 李荣启;;采取系统科学的有效方法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王林;论旅游决策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吴必虎;陈传康的学术生命路径和学术树[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6 保继刚,徐红罡,戴光全;“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J];地理研究;2002年05期
7 陈军科;博物馆文化形态的新理念——全球化形势下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哲学思考[J];中国博物馆;2004年02期
8 张进福,郑向敏;旅游安全表现形态与时空特征简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9 张骁鸣,戴光全;恐怖主义活动对目的地国家入境旅游的影响——以土耳其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10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方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黄冈日报;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詹芬萍;;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大型节事公众参与影响因素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梁赫;;基于文化背景的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1期
3 席宇斌;白秀峰;冯磊;刘倩倩;董芳;;基于感知视角的旅游节事影响模糊综合评价——以恭城桃花节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16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涛;;节事动机研究述评与展望[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肖璐;戴光全;;基于区域联系的节事游客地方认同的扩散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李金玺;;新城建设背景下的通州节事发展研究[A];《2013北京文化论坛——节日与市民生活》文集[C];2013年
4 许益友;;管理者的面子观[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卢晓;大型节事的市场化运作管理[N];中国旅游报;2012年
2 陈瑜;以职业手笔“点化”文化节事[N];解放日报;2003年
3 陈民宪;宁波节事发展报告[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中国会展节事财富论坛引领会展节事新趋势[N];国际商报;2009年
5 河南省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高洪涛;河南花卉旅游节事比较研究[N];中国旅游报;2013年
6 记者 陈峰华;接轨“世博”:嘉兴开打会展节事牌[N];嘉兴日报;2009年
7 郑兵兵 郭飞;好客山东贺年会打造全国顶级节事品牌[N];中国旅游报;2011年
8 吴丹;节日庆典是我们的名片[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刘焱 娄叶;国民休闲汇全力打造幸福山东[N];中国旅游报;2011年
10 阮文生 李洪;黟县特色种植为旅游锦上添花[N];黄山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春鼎;游客的节事场所依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廖俊;吉祥符号对节事形象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谭健萍;传统物产型节事形象的测量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郝臻;论节事转型中的市场定位切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肖璐;节事感知与地方认同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6 花莲莲;地方性节事游客的忠诚度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常茜;休闲时代背景下上海节事旅游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崔宴芳;河南节事旅游开发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2年
9 王玲;海南特色农产品政府节事营销传播绩效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10 刘梦萝;重大节事对中小城市发展的影响[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5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35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