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宁夏草原围栏对退化草场与野生甘草资源恢复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7-16 18:44
【摘要】:本研究以宁夏退化草场与草场甘草资源为对象,采用草原标准调查法等方法,草场覆盖度、密度、高度、频度、生物量等指标,研究了草场围栏技术对退化草场植被恢复与野生甘草资源恢复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围栏条件下,甘草补播补植、采挖方法等对甘草资源恢复及甘草质量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 1.试验区草场主要分为甘草—刺蓬+骆驼蒿—绵蓬类型区、老瓜头—甘草+三芒草+骆驼蒿类型区、黑沙蒿—沙蓬+狗尾草+苦豆子类型区与红砂—细弱隐子草—虱子草+冠芒草类型区四种类型,其中甘草—刺蓬+骆驼蒿—绵蓬类型区、老瓜头—甘草+三芒草+骆驼蒿类型区以甘草为主要建群种之一,适宜发展甘草生产。 2.草场围封对于退化草场的植被恢复作用明显。退化草场围栏后的平均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的53.6%,提高到2004年的70.2%,提高了16.6%。鲜草产量也由2002年的142.4 kg/亩,提高到2004年的217.8 kg/亩,增产52.9%。 3.草场围封对野生甘草资源恢复效果明显。经过3年围栏封育,退化草场甘草覆盖度、甘草密度和甘草蓄积量与围栏前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至2004年,1号围栏甘草覆盖度比2002年增加29%;甘草密度比2002年增加100%:甘草蓄积量比2002年增长175.1%。 4.对野生甘草的适宜采挖方式为隔株采挖与挖大留小,采挖后压埋水平根茎并立即回填土壤,可减少草原生态破坏,保证甘草正常生长。 5.初步提出了退化草场的高效益甘草生产,带动牧民增收和促进退化草场恢复的治理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S812.8;S567.71
【图文】:

草场,草原,草山,草原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挖曾经有一段时间快速提高了草场周围农民收入.对于这些丰富的草场资源,我们并没有珍惜利用,超载放牧和甘草破坏性采挖已造成荒漠化草原的沙化(图7)。为了防止草场进一步沙化,我国目前主要采取以下儿种方式恢复草场生产能力:4.4.1围封模式此种模式仅采取对草场进行全面围封,不进行任何方式的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从2003年5月旧起,宁夏境内的草原(包括草山、草坡、人工草地、河滩草地)和林地全面实行禁牧封育,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饲养的牲畜进入草原、林地放牧。围封模式对已沙的草场的资源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围栏草场植被恢复后,若不加利用,就会浪费资源,限制我国畜牧业发展,草场资源也不能得到持续利用和发展。4.4

甘草,合理利用,环境,草场


采取挖大留小和隔株采挖的方式结合,采挖已生长3年以上,直茎达到Zcm以上的甘草部分,压埋直径较小、没有医用价植的横生根茎,并及时覆土,既获得商品率高的野生甘草,又不会破坏甘草生长的草场生态环境(图9)。根据草场恢复状况,对草原核定最低载畜量,在此标准下,进行合理放牧,既能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又能为草场提供牲畜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促进草场生态有机发展.围封+甘草合理采挖千适度放牧模式既带动草场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收入,又不会破坏环境,将是以有较高经济价值植物为建群种草场合理利用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秋礼;;盐碱地治理的技术管理措施[J];吉林林业科技;2011年04期

2 马帅;赵世伟;李婷;李晓晓;曾宪芳;;子午岭林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3期

3 袁维风;徐德聪;;丛枝菌根在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4 刘建华;王笑峰;蔡体久;;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矸石废弃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11年04期

5 孔强;高育剑;郑坚;;干线通道两侧山体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结构及土壤特征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1年08期

6 郝清华;汪季;高永;;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盐湖周边地区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研究[J];北方环境;2011年06期

7 欧阳绪红;郝秀东;谢世友;谢德体;李阳兵;;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种子库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8 孙永宁;王进昌;韩庆杰;屈建军;张克存;拓万全;俎瑞平;廖空太;;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安多段沿线高寒植被、土壤特性与人工植被恢复研究[J];中国沙漠;2011年04期

9 刘任涛;李学斌;辛明;马琳;刘凯;;荒漠草原地面节肢动物功能群对草地封育的响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10 唐毅;蒋德明;陈雪峰;押田敏雄;;疏林草原榆树天然更新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凯;吴祥云;谷明川;何青林;;平顶山矿区生态恢复规划及技术研究[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建勋;;西北干旱区域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途径及对策[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任海;彭少麟;;中国南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发展[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李先琨;;喀斯特峰丛地区植被恢复与复合农林生态系统优化[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先琨;;喀斯特峰丛地区植被恢复与复合农林生态系统优化[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高小虎;辜再元;;矿山植被恢复不同年限土壤成分动态变化研究[A];工程绿化理论与技术进展——全国工程绿化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奇伯;余德恒;王克勤;卢炜丽;柳小强;;大型工程建设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杨勤业;;中国的生态地理区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10 朱万泽;王金锡;蔡小虎;候广维;;四川盆地西缘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生态过程研究[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斌;黄山砂化区植被恢复有良策[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2 邵忠新 郝国强;一八二团编草帘建围栏护林木[N];兵团日报(汉);2009年

3 通讯员 黎德华;宁强完成5600亩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任务[N];汉中日报;2009年

4 田福;日将无偿提供6亿日元援助四川灾区植被恢复[N];四川科技报;2009年

5 闻烽;中国植被恢复发展基金在京设立[N];中国质量报;2010年

6 贺雄峰;木凯淖尔镇从严管理草原围栏和乡村道路[N];鄂尔多斯日报;2010年

7 记者 程旭 通讯员 贺鹏;今年地区将围栏315万亩草原[N];哈密日报(汉);2010年

8 通讯员曾照美;沙湾完成草原围栏建设60万亩[N];伊犁日报(汉);2010年

9 记者 李昌友 通讯员 王亚斌;专家提出申遗矿区植被恢复意见[N];玉溪日报;2011年

10 杨杰;四川都江堰震后植被恢复进展顺利[N];西部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广彬;公路建设对生态影响及植被恢复评价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映良;喀斯特典型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安韶山;黄土丘陵区土壤肥力质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及其演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丁易;海南岛退化热带森林植被恢复生态学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谢锦升;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易变碳及土壤呼吸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8 胡良军;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9 李红丽;浑善达克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以正蓝旗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10 王太春;高寒草甸鼢鼠土丘的植被恢复与边缘效应动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霞;宁夏草原围栏对退化草场与野生甘草资源恢复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苏洲;呼伦贝尔风蚀沙化草场植被恢复技术途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苏强平;植被恢复下矸石山土壤改良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刘思涵;东天目山种子植物区系及其植被恢复状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郭杨;矿区中小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万雪琴;坡耕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恢复及其改土效应[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敏敏;滑雪场规划及景观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张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退化红壤物理性状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钟非亚;嘉陵江上游小流域土壤侵蚀与植被恢复关系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0 何永彬;人类强烈活动区喀斯特保护地植被恢复的经济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583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7583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5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