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资源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0 11:27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作为土地资源精华的耕地资源就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条件,直接或者间接的为人类存在提供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成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物质利益关系形成的基础性条件,并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分配格局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新古典经济学大师马歇尔明确指出“不论在早开发的国家还是在新兴的国家里,一个有眼光的政治家感到对土地立法,比对其他财富形式进行立法,对后代将负有更大的责任”。在目前人类生命存在条件下,科学技术进步还不能保证人类离开耕地产品而独立存在,因此,耕地保护仍将是当代经济研究面临的不争现实。2006年的最新数据表明,在我国98.58亿亩农业用地规模中耕地仅有18.27亿亩,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整体质量不高,高产耕地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1.55%。从变动趋势观察,1996年至2006年10年间,.我国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1.24亿亩,如果考虑到人口增加因素影响,其下降速度更快,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504亩下降到2005年的1.401亩,下降幅度达到13.78%。 在可持续发展观成为全球共识背景下,面对人口持续增加和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趋势,基于人类基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我国必须进行严格有效的耕地保护政策,中央政府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持续下降的耕地面积说明现有耕地保护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论文利用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及现代经济学分析理论和工具,探讨我国不断加强的耕地保护制度、持续攀升的国民生产总值与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这一矛盾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形成机制,寻找现有耕地保护制度低效率运行的经济学发生原因,对我国未来耕地资源保护制度调整提出建议,以期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亚当·斯密语境中“令人愉悦和心满意足的”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论文共分8章,其中第5、6、7章为论文的主要部分: 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对象界定、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基本方法。明确提出论文将按照侯风云总结界定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划分耕地保护利益主体,通过利益主体之间物质利益关系研究探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耕地规模及质量出现双下降现象背后的原因。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框架、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分析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2章文献述评分为两大部分。论文认为梳理经济分析对耕地的理论认识首先应当了解经济增长理论演进过程中对土地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明确指出在经济增长理论演进过程中对土地地位和作用的经济学认识存在一个“重视-忽视-重新重视”的循环过程,当代经济研究对土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重视在理论分析中正逐步与主流研究进行融合;另外,论文分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耕地资源保护已有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目前国内的耕地保护经济学研究基本上是借鉴国际成熟研究成果和技术对我国耕地资源保护进行的分析,缺乏把耕地保护纳入整体分析框架的基础理论研究,从而指出论文的研究价值。 第3章为研究过程中的基本概念界定和适用的基础理论。本部分首先在辨析经济理论演进过程中土地概念的基础上明确现代经济研究在土地概念界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此前提下对论文研究中使用的耕地、耕地保护概念和耕地保护外部性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说明。在基础理论部分,对论文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相对详尽的说明。 第4章主要对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税费制度和耕地征收补偿制度三个具有重要物质利益分配影响的耕地保护相关制度进行了历史演进和现状分析,明确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调整方向。通过上述耕地保护相关制度和实践分析为论文研究奠定一个基本的制度背景。 第5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收入与经济增长两个具体角度出发,指出目前制度条件下,地方政府采取去耕地保护、变耕地为建设用地的机会主义行为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行为,是制度内生的行动。该种地方政府的内生经济行为可能导致严格的中央耕地保护政策和措施在地方政府层次上的执行效果不理想。从长期经济增长角度考察,地方政府在粮食供应外部化的假设下,会使区域经济增长摆脱耕地和建设用地等资源条件的约束,按照索洛模型证明的方式使地方经济发展收敛于长期经济增长路径,但是从中央政府层次方面考察,过快的耕地规模下降可能会使国家层面的长期经济增长不能达到索洛长期经济增长均衡路径的水平,甚至使国家层面的经济增长在收敛于长期均衡路径之前就会受到耕地与建设用地规模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从而使总量生产函数由柯布-道格拉斯形式转为里昂惕夫形式,造成国家层面的长期经济增长变动率严格受制于耕地或建设用地规模等资源条件。 第6章为中国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研究。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和共容利益理论双向解释了集体组织及成员在集体物品提供中的行为方式。因为我国农村集体组织不符合奥尔森集体行动条件,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组织、乡村干部与农户之间共容性利益缺失,造成农户主动性耕地保护供给偏离社会最优数量,以及集体组织和乡村干部利益追求中存在去耕地保护现象。促进耕地流转,实施选择性激励,重构农村共容组织,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将是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在农村集体组织层次上的调整方向。 第7章为中国农户耕地保护行为研究。经济结构转型期,我国农户将拥有更多的自由在更大的空间内配置资源以实现收入最大化。以劳动力配置为基础的收入最大化条件证明,在农产品价格和政府补贴效应影响下,农业经营与外出务工劳动力投入的边际收入贡献相等时,农户能够实现收入最大化。在实现收入最大化过程中,农户耕地保护行为是否发生关键在于耕地保护劳动投入是否能得到补偿,充分分享耕地保护收益是农户层次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基础条件。而耕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户农业经营劳动力投入和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比较静态分析则进一步说明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复杂性,国家层面应充分考虑耕地流转过程中农户资源禀赋变化趋势及行为选择,调整和完善耕地流转政策。 第8章对论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从我国目前耕地保护各个利益主体物质利益关系协调和提高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效率和效果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另外对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进行了展望。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301.21
【文章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中的土地利用文献述评
2.2 耕地资源保护研究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3.1 土地概念辨析
3.2 耕地资源与耕地保护概念辨析
3.3 基础理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耕地保护相关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1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2 中国土地税费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3 中国耕地征收补偿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5.1 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双目标约束
5.2 我国GDP和政府收入核算中的耕地农用与非农用影响机制
5.3 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变动关系的计量检验
5.4 加入耕地资源约束后的总量生产函数分析
5.5 耕地保护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差异与行为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6.1 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与共容利益理论研究
6.2 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共容利益缺失与行为选择
6.3 刺激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途径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户收入最大化与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7.1 农户收入函数与收入最大化条件分析
7.2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对收入最大化的影响
7.3 耕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户耕地保护行为选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5120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301.21
【文章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经济增长理论演进中的土地利用文献述评
2.2 耕地资源保护研究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3.1 土地概念辨析
3.2 耕地资源与耕地保护概念辨析
3.3 基础理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耕地保护相关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1 中国耕地保护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2 中国土地税费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3 中国耕地征收补偿制度演进及存在问题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5.1 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对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双目标约束
5.2 我国GDP和政府收入核算中的耕地农用与非农用影响机制
5.3 耕地数量变化与GDP变动关系的计量检验
5.4 加入耕地资源约束后的总量生产函数分析
5.5 耕地保护中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利益差异与行为选择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6.1 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与共容利益理论研究
6.2 税费改革后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共容利益缺失与行为选择
6.3 刺激农村集体组织耕地保护行为发生的途径探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农户收入最大化与耕地保护行为研究
7.1 农户收入函数与收入最大化条件分析
7.2 农户耕地保护行为对收入最大化的影响
7.3 耕地流转条件下的农户耕地保护行为选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雍新琴;张安录;;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主体与对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2 周小萍,卢艳霞,陈百明;中国近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周小萍;卢艳霞;文俊;;中国耕地保护理念创新及其实施框架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吴伟;西方公共物品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J];财贸经济;2004年04期
5 马珺;公共品概念的价值[J];财贸经济;2005年11期
6 李红霞;;关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J];财贸经济;2007年S1期
7 杜雪君;黄忠华;吴次芳;;中国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1期
8 段岩燕;申静;;从各利益主体间博弈关系谈我国耕地保护制度[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0期
9 刘战慧;;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以韶关、梅州、河源生态发展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0年10期
10 鲁轶;何晞;;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J];财政研究;2008年08期
本文编号:2835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3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