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方法研究——以浙江建德铜矿矿产资源评估为例

发布时间:2020-11-01 01:13
【摘要】: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资源的合 理配置是通过矿业权在市场上的流转来实现的。由于矿业生产的不同阶段获得的关于矿产 资源的信息的不同,矿业权评估的内容和评估方法也会有所变化。 本论文在对矿业生产和矿产资产的特点、矿业权价值评估现状、评估方法、评估参数 的选择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建德铜矿采矿权价值评估为例,并结合国外矿业权评 估的方法理论,研究后认为: 矿产资源实物资产、地质勘查成果资产、矿业权无形资产三者是统一的,即统一于“矿 产资产”。矿产资产的伪确性是矿产资产评估不同于一般资产评估的根源。矿产勘查风险 随勘查阶段的不同而变化,总体来说,勘查投资属高风险投资,因此建立和完善风险激励 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经营机制对我国地矿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矿业生产过程中, 参与利益分配的主体有三类,即国家所有者、采矿权人和探矿权人,他们有各自的利益分 割原则。 矿产资产的自然属性是该矿产资产未来获利的源泉,也是利益分割的基础,矿产资产 的评估方法以收益途径为佳。成本途径和市场途径由于受矿产资产自身属性的制约,在矿 产资产的评估中一般不宜选用。当矿产地信息不明确而选择成本途径时,亦应考虑该矿产 地今后勘查远景的有望程度,即矿产资源的潜力。贴现现金流量法的运用受矿产资产的不 确定性制约。其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为两方面,即资产的自然属性部分和评估时及未来 可能的经济环境。针对自然属性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可以对贴现现金流量法辅以储量级别 系数法和储量级差品位指标加以修正,使之适用于矿产勘查的不同阶段。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205
【文章目录】:
0 前言
1 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矿产资源价值观
    1.1 资源资产的性质和特征
        1.1.1 资源的性质和特征
        1.1.2 矿产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特点
        1.1.3 矿产资源资产的性质和特征
    1.2 矿产资源价值观
        1.2.1 自然资源价值论述评
        1.2.2 矿产资源价值的构成
        1.2.3 矿产资源价值的确定
        1.2.4 资产的效用与评估
2 矿业经济生产过程以及矿业权流中的经济关系
    2.1 矿业经济生产过程
        2.1.1 地质勘查
        2.1.2 采选业
        2.1.3 矿产资源所有者(国家)——所有权权益
    2.2 矿业权流转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3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规则
    3.1 矿产资产评估对象
        3.1.1 资产的涵义
        3.1.2 矿产资源资产评估对象
    3.2 矿产资产评估的特点
    3.3 矿产资产评估的依据、假设与原则
        3.3.1 矿产资产评估的依据
        3.3.2 资源资产评估的假设
        3.3.3 矿产资产评估的原则
    3.4 矿产资产评估的程序
4 矿产资产评估方法
    4.1 资产评估途径与方法
        4.1.1 资产评估途径
        4.1.2 资产评估途径及方法的选择
    4.2 矿产资产评估方法
        4.2.1 采矿权评估方法
        4.2.2 高勘查精度的探矿权评估方法
        4.2.3 低勘查精度的探矿权评估方法
    4.3 评估方法述评
5 采矿权评估案例
    5.1 采矿权一般概况
        5.1.1 企业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
        5.1.2 矿区地质
        5.1.3 采矿
        5.1.4 选矿
        5.1.5 供电、供排水
        5.1.6 环保与安全
    5.2 采矿权评估
        5.2.1 采用的评估方法
        5.2.2 财务估算
        5.2.3 采矿权价值估算
6 评估方法探讨
    6.1 储量级别系数调整法
    6.2 储量级差品位指标法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华;煤炭产品价格扭曲及合理化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玉珠;实物期权理论在矿业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4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64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a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