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环境变化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18:10
   水资源评价是水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第一次水资源评价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已经对以往的经济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这就要求对水资源的评价工作不断深入,因此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对环境变化条件下的地表水资源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进行研究,对于补充完善水资源评价理论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 随着人类对水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入,对水资源的评价工作也从单纯对水量和水质监测发展为考虑水资源水量和水质相结合的评价;从由一致性很好的径流序列来研究水资源数量,发展为对径流序列进行还原之后再进行水资源数量的计算评价;从单纯考虑河道纳污能力而确定河道的最小需水发展到考虑维持河道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的发挥等条件,这些成果都表明对水资源的评价是一项不断要求创新的研究工作。目前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解决环境变化对水资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本文研究选题来源于夏军教授2002年主持的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专题研究“水资源数量与质量联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项目”(SZYZB-1)。作者参与该项目组讨论受益匪浅,从中确定了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论文中一些基本创新问题的提出、研究思路与方法也是在该课题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成。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环境变化条件下径流序列的一致性还原计算。 水资源评价对其基础数据——径流序列有保持“一致性”的要求,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使得整个径流系列发生渐变或突变,不管是哪种变化方式,都不能再满足水资源评价中对径流序列一致性的要求,因此对失去一致性的径流序列必须进行还原计算。由于在目前的还原计算方法中存在一些缺陷,使得还原结果的客观性受到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还原方法进行探讨。针对这样的问题,从水文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考虑到降雨是影响径流量的直接原因,而降雨量除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外,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因此引入传统的方法——降雨径流相关关系法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由流域各个雨量站所获得的降雨资料与河道出口处的径流量之间通常是多元非线性关系,进而引入处理多元非线性关系的投影寻踪法,以反映多个雨量站所测得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TV211
【部分图文】:

关系图,水功能,水质水量,关系图


图3一3多个串联水功能单元的水质水量关系图任取一个单元河道(河流水功能区划的单元和段或者水库系统)为例进行分析,其示意图如图3一4所示。Qi一1,Cs一,Qi,Ci图3一4单元河段水质水量平衡示意图图3一4中,R,表示河道内的不确定位置的来水量;城表示河道内不确定位置的排污负荷;q‘表示河道的取水量;q_,与C_1表示河段入口来水的水量和污染物浓度;Q‘与C‘表示流出河段的水量和污染物浓度。针对上述的物理模型可以根据假设的取水点的位置分为段首控制法和段末控制法两种情况。.3.32段末担制法针对该方法作如下假定:()l针对水功能区划的水质目标,假定要求的水质目标在段末(河段的出口断面)达到要求

水系图,水系图,黑河流域,河外


一l黑河流域水系图

水质水量,级别


56.64从表4一9和图4一n中可以看出,尽管黑河流域的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其中W类水在河长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但W类水质的水量主要是正义峡下泻水量,并且主要发生在非汛期,占W类水总量的67.6%,对取用的水资源没有太大影响。所以认为针对用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结果较为乐观,符合水资源的取用规律。主要原因是:取水点的空间位置和取水的时间对于所取水质影响很大。图4一11不同级别水质水量所占比例.44黑河中游河段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的计算黑河干流在莺落峡流出山口后进入河西走廊的平原区,在正义峡出中游地区,经过北山峡谷后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向宇;;长江水质污染物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程斐斐;;水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小军;基于GIS的榆林市河川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贾永芹;鄂托克旗水资源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邬春龙;黄土丘陵区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4 向碧为;东江流域水基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7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887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c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