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10 11:35
本研究以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研究的着力点,以资源配置的三大理论为支撑,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系统分析了农地制度对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了农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般分析框架。参照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现有农地制度下我国农地资源的配置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我国农地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我国农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原则以及以农地制度的创新和农地配置机制的完善来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研究分为两大部分,由七章构成。 第一部分对本研究的背景及资源配置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阐发,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 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因素,简要说明了本研究四个研究动因、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可能的创新。重点评述了围绕农地制度变迁与农地资源配置利用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土地问题历来是决定民心向背的关键问题,而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又是农地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根本性前提。 第二章对经济学的永恒主题——资源配置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发。一是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诠释。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源配置理论...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949一1978年全因人口、耕地变化不意图
可以不调地;5、人口总在变化,土地质量也不一样,调地调不好;6、地太少,调地没意义。其中调整土地影响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为反对者的首选原因,依次为58.2%,14.2%,8.9%,7.6%,5.3%,5.8%(见图5一2)图5一反对调整土地的原因及差异Fig.5·2CausesagainstUndAccommodation样木户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见图5一3)。图5一3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差异Fig.5一3OpinionsofFamilyMembosronundAceommodation18岁以上男性成员赞成的为5.69%,反对的为10.2%,无所谓的为32.9%;18岁以上女性成员赞成的为36.9%,反对的为1.56%,无所谓的为32.9%;65岁以上老人赞成的为49.8%,反对的为3.07%,无所谓的为19.6%。不同的农户类型对土地的调地的意愿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见图-54)。
可以不调地;5、人口总在变化,土地质量也不一样,调地调不好;6、地太少,调地没意义。其中调整土地影响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为反对者的首选原因,依次为58.2%,14.2%,8.9%,7.6%,5.3%,5.8%(见图5一2)图5一反对调整土地的原因及差异Fig.5·2CausesagainstUndAccommodation样木户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见图5一3)。图5一3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差异Fig.5一3OpinionsofFamilyMembosronundAceommodation18岁以上男性成员赞成的为5.69%,反对的为10.2%,无所谓的为32.9%;18岁以上女性成员赞成的为36.9%,反对的为1.56%,无所谓的为32.9%;65岁以上老人赞成的为49.8%,反对的为3.07%,无所谓的为19.6%。不同的农户类型对土地的调地的意愿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见图-5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约束条件、产权结构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J]. 马中,蓝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2]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来自中国农地的分析[J]. 谢宝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04(05)
[3]农地制度安排与交易成本[J]. 温铁军. 读书. 2004(09)
[4]自发秩序、诱致变迁与强制变迁:改革思路的选择[J]. 孟大虎. 求实. 2004(08)
[5]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J]. 赵阳. 中国农村观察. 2004(04)
[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J]. 叶长卫,陈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03)
[7]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J]. 韩洪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8]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主体设计与动力分析[J]. 冯继康,李岳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农地制度与合约选择[J]. 刘凤芹,谢适汀. 中国农村观察. 2004(03)
[10]制度主义中的凡勃伦—艾尔斯传统:文献综述[J]. 张林.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2908627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949一1978年全因人口、耕地变化不意图
可以不调地;5、人口总在变化,土地质量也不一样,调地调不好;6、地太少,调地没意义。其中调整土地影响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为反对者的首选原因,依次为58.2%,14.2%,8.9%,7.6%,5.3%,5.8%(见图5一2)图5一反对调整土地的原因及差异Fig.5·2CausesagainstUndAccommodation样木户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见图5一3)。图5一3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差异Fig.5一3OpinionsofFamilyMembosronundAceommodation18岁以上男性成员赞成的为5.69%,反对的为10.2%,无所谓的为32.9%;18岁以上女性成员赞成的为36.9%,反对的为1.56%,无所谓的为32.9%;65岁以上老人赞成的为49.8%,反对的为3.07%,无所谓的为19.6%。不同的农户类型对土地的调地的意愿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见图-54)。
可以不调地;5、人口总在变化,土地质量也不一样,调地调不好;6、地太少,调地没意义。其中调整土地影响农户对土地的投入为反对者的首选原因,依次为58.2%,14.2%,8.9%,7.6%,5.3%,5.8%(见图5一2)图5一反对调整土地的原因及差异Fig.5·2CausesagainstUndAccommodation样木户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见图5一3)。图5一3家庭成员对土地调整的意愿差异Fig.5一3OpinionsofFamilyMembosronundAceommodation18岁以上男性成员赞成的为5.69%,反对的为10.2%,无所谓的为32.9%;18岁以上女性成员赞成的为36.9%,反对的为1.56%,无所谓的为32.9%;65岁以上老人赞成的为49.8%,反对的为3.07%,无所谓的为19.6%。不同的农户类型对土地的调地的意愿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见图-5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约束条件、产权结构与环境资源优化配置[J]. 马中,蓝虹.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2]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来自中国农地的分析[J]. 谢宝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04(05)
[3]农地制度安排与交易成本[J]. 温铁军. 读书. 2004(09)
[4]自发秩序、诱致变迁与强制变迁:改革思路的选择[J]. 孟大虎. 求实. 2004(08)
[5]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J]. 赵阳. 中国农村观察. 2004(04)
[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分析[J]. 叶长卫,陈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03)
[7]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J]. 韩洪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8]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主体设计与动力分析[J]. 冯继康,李岳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2)
[9]农地制度与合约选择[J]. 刘凤芹,谢适汀. 中国农村观察. 2004(03)
[10]制度主义中的凡勃伦—艾尔斯传统:文献综述[J]. 张林. 制度经济学研究. 2004(01)
本文编号:29086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908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