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黄骅市水土资源空间优化耦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9 22:40
  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强,由于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忽略水资源约束而引发的水土资源耦合矛盾日益加剧。因此,发展和完善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已成为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黄骅市作为河北省战略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持续升高,水资源需求量日益增长,特别是长期以来土地规划以及产业战略布局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考虑较少,导致水资源过渡利用,使得水土资源耦合矛盾不断加剧。因此通过水土资源空间优化耦合研究,将水资源约束纳入到区域土地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优化调整过程中,对于有效解决水土资源耦合矛盾、促进黄骅市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水土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采用GIS结合模型模拟及定量分析方法,对黄骅市水土资源耦合进行优化调整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对黄骅市水资源量、水质、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了综合评价。在GIS...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黄骅市水土资源空间优化耦合研究


黄骅市地理位置图

黄骅市


黄骅市位于北纬 38°附近,为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受渤海影响略具海洋性气候分明,冷暖、干湿差异显著,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寒冷。农业气候资源均降雨量 602mm,但时空分布不均, 6—8 月份降水量达 426mm,约占全.76%。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755 小时,年均气温 12℃,光热资源充沛,全风,年均风速 3.4m/s。干旱、大风、冰雹与海洋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有发生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黄骅市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粘质潮土、壤质潮土、沙壤质潮土、氯化物盐化潮土和盐化沼泽土 6 个种类,其中潮土类面积最大,为 1739.1km2,是黄骅市主要土壤类型,各乡镇广泛分布,占黄骅土地总面积的 72.4%,;盐土类分带,面积低于潮土类,为 498.4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0.8%;沼泽土面积 164布于歧口村、周清庄一带,占土地总面积的 6.8%。2.1.2 社会经济概况图 2.2 黄骅市 DEM(m)

分布图,黄骅市,分布图,养殖业


建设用地面积 152.1km2,占羊二庄镇总面积的 48.7%,占全市建设用地的 32.2%。其他用地中,水域以及滩涂沼泽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所以黄骅市东部地区尤海地区养殖业比较发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动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J]. 王天平,解建仓,张建龙,汪妮,白庆芹.  水土保持学报. 2011(06)
[2]长江流域水资源配置模型研究[J]. 吴泽宇,张娜,黄会勇.  人民长江. 2011(18)
[3]黄骅市近50a来降水量特性分析[J]. 刘振铎,哈建强.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1(05)
[4]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J]. 彭震伟,孙婕.  时代建筑. 2011(03)
[5]黄骅市水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思路[J]. 王延军.  河北水利. 2011(04)
[6]基于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动态水资源配置规划[J]. 张建龙,解建仓,牛犇,张刚.  水利信息化. 2011(02)
[7]三江平原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J]. 姜秋香,付强,王子龙,姜宁.  自然资源学报. 2011(02)
[8]城市化进程中水土资源系统耦合配置研究[J]. 潘宜,佀小伟,金苗,杨柳.  水土保持通报. 2010(05)
[9]基于基尼系数的黑龙江省水资源空间匹配分析[J]. 姜宁,付强.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5)
[10]国内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J]. 常文娟,马海波.  黑龙江水专学报. 2009(03)

博士论文
[1]多尺度土地资源配置研究[D]. 尹珂.西南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山西省需水预测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蔺颖.西安理工大学 2010
[2]三江平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王秋梅.东北农业大学 2009
[3]西安市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 曾发琛.长安大学 2008
[4]典型干旱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模式的理论与实践[D]. 马燕.新疆大学 2007
[5]关中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 高凡.西北大学 2005
[6]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小琴.西安理工大学 2005
[7]山东省广饶县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 朱新云.首都师范大学 2000



本文编号:2946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2946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e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