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耦合模型和GIS的区域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30 04:18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六个方面主要任务之一,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与途径。本文综述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总结区域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特征,选取适合定量测度区域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型与标准,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选取成都市作为研究案例区,实证测算成都市各区(市)县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通过GIS空间聚类分析功能,对成都市各区(市)县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空间分异情况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结果分析,提出了关于研究方法适用性的探讨结论和促进成都市区域产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
【文章来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文章页数】:5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层级耦合协调模型的京津冀工业产业协同发展分析[J]. 李健,李鹏飞,苑清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9)
[2]区域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度评价与实证研究[J]. 何喜军,魏国丹,张婷婷. 中国软科学. 2016(12)
[3]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 樊鹏飞,梁流涛,李炎埔,段琳琼,王楠楠,陈常优. 资源科学. 2016(12)
[4]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与要素协同度测度及实证研究[J]. 武玉英,魏国丹,何喜军. 软科学. 2016(05)
[5]我国沿海地区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 苑清敏,申婷婷,冯冬.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9)
[6]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 舒小林,高应蓓,张元霞,杨春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3)
[7]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的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及实证[J]. 李海东,王帅,刘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7)
[8]河南省区域发展协调度评价[J]. 乔旭宁,张婷,安春华,冯德显,马晓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3)
[9]区域中心城市非线性经济系统协同度测度——以广州与深圳双中心的比较为例[J]. 徐浩鸣. 城市问题. 2014(02)
[10]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 邵波,陈兴鹏. 干旱区地理. 2005(01)
本文编号:3108847
【文章来源】: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20,(02)
【文章页数】:5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多层级耦合协调模型的京津冀工业产业协同发展分析[J]. 李健,李鹏飞,苑清敏.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8(09)
[2]区域要素禀赋与制造业协同发展度评价与实证研究[J]. 何喜军,魏国丹,张婷婷. 中国软科学. 2016(12)
[3]基于系统耦合视角的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 樊鹏飞,梁流涛,李炎埔,段琳琼,王楠楠,陈常优. 资源科学. 2016(12)
[4]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与要素协同度测度及实证研究[J]. 武玉英,魏国丹,何喜军. 软科学. 2016(05)
[5]我国沿海地区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 苑清敏,申婷婷,冯冬. 科技管理研究. 2015(09)
[6]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J]. 舒小林,高应蓓,张元霞,杨春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03)
[7]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的区域协同发展评价方法及实证[J]. 李海东,王帅,刘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4(07)
[8]河南省区域发展协调度评价[J]. 乔旭宁,张婷,安春华,冯德显,马晓哲.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3)
[9]区域中心城市非线性经济系统协同度测度——以广州与深圳双中心的比较为例[J]. 徐浩鸣. 城市问题. 2014(02)
[10]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状研究[J]. 邵波,陈兴鹏. 干旱区地理. 2005(01)
本文编号:3108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10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