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基于资源场势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22 17:46
  将资源场势理论运用到建设用地的空间配置领域,计算了江苏省2001—2010年13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资源势、消耗势、资源-消耗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全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均衡性。结果表明,建设用地资源势趋于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由正向负转变的特征。消耗势的分布与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大致相同,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但重心有向苏北转移的迹象。江苏省土地资源禀赋与利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错位现象,资源配置呈空间不均衡性且有上升趋势。其中,以无锡、南通、苏州3市增加最多,分别增加2. 00、1. 33、1. 19。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属于典型的配置不均衡(-)型,其他各市则在不均衡(-)型和不均衡(+)型间波动。 

【文章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9,53(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基于资源场势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建设用地配置的3种类型Fig.1Threetypesofconstructionlandreallocation

资源势,资源场,空间演变,重心位置


第3期聂雷,等:基于资源场势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437增,这可能与两市加大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和土地整理复垦有关;宿迁、盐城、淮安三市的资源势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苏中地区扬州、泰州、南通3市资源势都由正转负,耕地面积分别低于规划保有量30539、16967、11158hm2。图2江苏省建设用地资源势的空间演变Fig.2SpatialchangesofconstructionlandresourcespotencyinJiangsu从空间范围上来,全省建设用地资源场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在苏南地区,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其重心位置基本不变,但场内作用力有一定减弱。这主要因为尽管苏南地区耕地资源禀赋较差,但其耕地资源保有任务量低;苏北地区由于耕地资源禀赋好,也是全省耕地保护重点地区,可占用的耕地资源反而较少。2001年,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的资源势分别为2.70、1.94、1.65、1.43,这4个地域单元是资源势最高的地方;而位于苏北地区的淮安、徐州的资源势分别为0.09、0.53;连云港、盐城、宿迁等三市资源势为负,其中又以盐城资源势最低。资源势最高的苏州是最低的淮安的29倍,由此可见,全省各市资源禀赋差异巨大。2008年,全省除南通、淮安、盐城等市外,其余10市的资源势依然为正,其中苏州(3.21)、无锡(2.08)、南京(1.74)等市资源势较大。2008年后,全省仅南京(0.60)、连云港(0.61)、徐州(1.80)3市资源势为正,这表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明显,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增加,超过70%地市的耕地现状面积已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保有量,即资源势由正转负。2.2建设用地消耗势时空演变根据建设用地消耗势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出全

基于资源场势的江苏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研究


江苏省建设用地消耗势的空间演变Fig.3SpatialchangesofconstructionlandconsumepotencyinJiangsu随着时间演变,各市建设用地消耗势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用地企业视角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 张雄,张安录,邓超.  中国土地科学. 2016(08)
[2]城市土地边际生产率的空间计量分析[J]. 钟国辉,郭忠兴,汪险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3]基于资源场势的我国煤炭空间配置特征研究[J]. 周洪,谷树忠,姚予龙,胡咏君,武红.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7)
[4]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吴得文,毛汉英,张小雷,黄金川.  地理学报. 2011(08)
[5]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与异地占补平衡[J]. 邵挺,崔凡,范英,许庆.  经济学(季刊). 2011(03)
[6]基于逐步宽容约束法的广州花都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J]. 陈梅英,刘毅华,董玉祥,郑荣宝.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7]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 陆铭.  世界经济. 2011(01)
[8]中国1997—2007年包含建设用地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 杜官印,蔡运龙,廖蓉.  中国土地科学. 2010(07)
[9]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制度起源、操作模式及其重要含义[J]. 汪晖,陶然.  管理世界. 2009(08)
[10]土地征用、农地直接入市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马凯,钱忠好.  农业经济问题. 2009(04)



本文编号:3243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243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c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