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川灌区水环境的变化分析和水资源的优化利用
发布时间:2021-07-06 10:47
引大(大通河)入秦(秦王川)灌溉工程是将发源于青海的大通河水跨流域调入甘肃省兰州市秦王川地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虽然工程的建成为干旱缺水的永登、皋兰、白银3县(市)发展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改变了秦王川长期干旱缺水的局面,但是引大入秦工程的实施也改变了秦王川的环境,一方面随着引大入秦工程的实施与配套,引起了灌区水环境的明显变化;另一方面由于运行和管理方面的原因,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而随着兰州新区的发展,引大入秦的一部分水源势必会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本文通过收集秦王川灌区水文地质资料,了解灌区的气候、水文、地质地貌,并结合现场勘察及室内实验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灌区地下水的化学变化特征:地下水的矿化度整体呈上升的趋势,矿化度均值由灌溉前的2.22g/L上升到灌溉后的4.35g/L;硬度变化较灌溉前不一致;在各取样点离子浓度的变化中,Cl-,SO42-离子含量显著增加,K+、Na+、Ca2+有所增加,Mg2+增加不明显且Mg2+含量明显小于K++Na+,NO3-应该是比灌溉前有所增加,CO32-含量为0,HCO3-较Cl-和SO42-含量小,分析了秦王川灌区地下水环境变化的原因...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引大入秦灌区的研究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灌区概况
2.1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概况
2.1.1 工程建设
2.1.2 工程规模
2.1.3 工程效益
2.1.4 组织机构
2.2 秦王川灌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条件
2.2.3 植被
2.2.4 地貌
2.2.5 地层岩性
2.3 秦王川水文地质特征
2.3.1 隔水层
2.3.2 包气带透水层
2.3.3 含水层及其分布
2.3.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2.4 秦王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概况
2.4.1 地表水资源
2.4.2 地下水资源
2.4.3 引水资源
2.5 秦王川灌区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灌区水环境变化分析
3.1 地表水环境特征
3.2 地下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3.2.1 地下水
3.2.2 地下水动态特征
3.3 研究区水化学变化特征
3.3.1 灌溉前地下水化学特征
3.3.2 灌溉后地下水化学特征
3.4 灌区水环境变化分析
3.4.1 矿化度的变化
3.4.2 总硬度的变化
3.4.3 水化学特征的变化
3.4.4 地下水环境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 灌区水资源利用
4.1 引大入秦工程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4.1.1 工程设计之初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4.1.2 水资源利用现状
4.2 目前秦王川灌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4.2.1 工程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4.2.2 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4.2.3 水资源浪费严重
4.2.4 水资源利用率低
4.2.5 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第五章 灌区水资源优化利用分析
5.1 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必要性
5.2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合理分配水资源
5.2.1 新区范围
5.2.2 水资源现状
5.2.3 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5.2.4 供需平衡分析
5.3 加大生态用水比例
5.4 建设调蓄工程
5.5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5.6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5.7 加强灌溉水的入渗防治
5.8 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
5.8.1 利用灌溉回归水
5.8.2 延长输水时间
5.8.3 污水再生利用
5.9 加强灌溉用水管理
5.9.1 完善管理体制
5.9.2 完善灌溉管理体系
5.9.3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5.10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节水意识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 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二.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夏银北灌区排水沟水的化学特征及其灌溉效应[J]. 王少丽,许迪,杨建国,方树星. 水利学报. 2011(02)
[2]洛惠渠灌区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研究与预测[J]. 支改顺. 地下水. 2010(06)
[3]以色列高效水资源利用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启示[J]. 刘光民,吴恬. 西南给排水. 2010(02)
[4]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动态规律分析及预测[J]. 赵静,蔡明科,魏晓妹,宁有丰,沈冰. 地下水. 2009(06)
[5]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规划[J]. 童国庆. 水利水电快报. 2009(01)
[6]浅谈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调整的必要性[J]. 张天任.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20)
[7]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盐动态规律研究[J]. 于国强,李占斌,李鹏,张霞,杜中.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03)
[8]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 张霞,李占斌,李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8)
[9]引大入秦工程必须突破单一性、区域性供水的模式[J]. 张云刚,裴海瑜.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7(01)
[10]青铜峡银北灌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与模拟[J]. 赵新宇,费良军,刘从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景泰灌区草窝滩盆地30年以来水环境变化分析[D]. 豆林.兰州大学 2006
[2]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秦王川南部灌区地下水动态分析研究[D]. 朱中华.西安理工大学 2004
[3]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刘红亮.河海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68096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1.3 引大入秦灌区的研究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灌区概况
2.1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概况
2.1.1 工程建设
2.1.2 工程规模
2.1.3 工程效益
2.1.4 组织机构
2.2 秦王川灌区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条件
2.2.3 植被
2.2.4 地貌
2.2.5 地层岩性
2.3 秦王川水文地质特征
2.3.1 隔水层
2.3.2 包气带透水层
2.3.3 含水层及其分布
2.3.4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2.4 秦王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水资源概况
2.4.1 地表水资源
2.4.2 地下水资源
2.4.3 引水资源
2.5 秦王川灌区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章 灌区水环境变化分析
3.1 地表水环境特征
3.2 地下水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3.2.1 地下水
3.2.2 地下水动态特征
3.3 研究区水化学变化特征
3.3.1 灌溉前地下水化学特征
3.3.2 灌溉后地下水化学特征
3.4 灌区水环境变化分析
3.4.1 矿化度的变化
3.4.2 总硬度的变化
3.4.3 水化学特征的变化
3.4.4 地下水环境变化的原因
第四章 灌区水资源利用
4.1 引大入秦工程水资源利用的现状
4.1.1 工程设计之初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4.1.2 水资源利用现状
4.2 目前秦王川灌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4.2.1 工程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
4.2.2 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4.2.3 水资源浪费严重
4.2.4 水资源利用率低
4.2.5 缺乏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系统
第五章 灌区水资源优化利用分析
5.1 水资源优化利用的必要性
5.2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合理分配水资源
5.2.1 新区范围
5.2.2 水资源现状
5.2.3 水资源的需求分析
5.2.4 供需平衡分析
5.3 加大生态用水比例
5.4 建设调蓄工程
5.5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5.6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5.7 加强灌溉水的入渗防治
5.8 充分利用各种水资源
5.8.1 利用灌溉回归水
5.8.2 延长输水时间
5.8.3 污水再生利用
5.9 加强灌溉用水管理
5.9.1 完善管理体制
5.9.2 完善灌溉管理体系
5.9.3 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5.10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节水意识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 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二.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宁夏银北灌区排水沟水的化学特征及其灌溉效应[J]. 王少丽,许迪,杨建国,方树星. 水利学报. 2011(02)
[2]洛惠渠灌区地下水水位变化规律研究与预测[J]. 支改顺. 地下水. 2010(06)
[3]以色列高效水资源利用对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启示[J]. 刘光民,吴恬. 西南给排水. 2010(02)
[4]宝鸡峡灌区地下水动态规律分析及预测[J]. 赵静,蔡明科,魏晓妹,宁有丰,沈冰. 地下水. 2009(06)
[5]澳大利亚水资源利用规划[J]. 童国庆. 水利水电快报. 2009(01)
[6]浅谈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调整的必要性[J]. 张天任.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20)
[7]洛惠渠灌区地下水盐动态规律研究[J]. 于国强,李占斌,李鹏,张霞,杜中.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8(03)
[8]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研究[J]. 张霞,李占斌,李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8)
[9]引大入秦工程必须突破单一性、区域性供水的模式[J]. 张云刚,裴海瑜. 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07(01)
[10]青铜峡银北灌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与模拟[J]. 赵新宇,费良军,刘从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02)
硕士论文
[1]景泰灌区草窝滩盆地30年以来水环境变化分析[D]. 豆林.兰州大学 2006
[2]甘肃省引大入秦工程秦王川南部灌区地下水动态分析研究[D]. 朱中华.西安理工大学 2004
[3]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 刘红亮.河海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2680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268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