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吉林省中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1 09:5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水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取决于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是作者在完成《吉林省中部地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方案研究》项目(省科技发展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水利部作者参与的全国水资源调查、与水有关的吉林省中部地区生态环境调查、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和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建立了吉林省中部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数据库。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1988 年、1995 年和2000 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及其变化速率,及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并利用遥感技术和方法、水文分析法、图形迭代技术,计算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侵蚀、地表径流和水质、地下水补给量和水质的影响。论文成果对本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定有一定意义。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7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吉林省中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1研究区位置示意图

吉林省中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资源环境影响研究


-3吉林省中部土壤分布图

分布图,分布图,林地,土地利用类型


态环境恢复建设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展开。但是,中部的生态环境恶化是长期发展造成的,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恢复是一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包产到户,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时间毁林开荒、毁草、围水造田,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和沼泽湿地大面积减少。经过长时间的土地开发利用,逐渐形成今天相对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见图 2-2-4 至图 2-2-9。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其次为林地和居民建筑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分布面积较小。吉林中部为全国的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耕地占 74%以上,土地利用开发程度比较高。吉林省中部是吉林省农业和工业生产高度发达的地区,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广泛,势必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农业现代化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在土壤中富集流失,非点源污染加重了对水资源的污染。广泛的农业开发,使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面积锐减,加剧了土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店溪流域土地利用型态与径流特性之研究[J]. 黄榆茗,卢光辉.  资源科学. 2004(S1)
[2]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J]. 杨柳,马克明,郭青海,赵景柱.  环境科学. 2004(06)
[3]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J].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04)
[4]森林景观变化对森林水文功能的影响评估[J]. 陈文波,卢建生,肖笃宁.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4(04)
[5]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分析——以四川盆地遂宁市市中区为例[J]. 李辉霞,刘淑珍,何晓蓉,范建容.  水土保持通报. 2004(04)
[6]GIS支持下辽河中下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变化分析[J]. 刘权,王忠静.  水土保持学报. 2004(04)
[7]土地利用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J]. 张凤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04)
[8]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和产沙的影响分析[J]. 郝芳华,陈利群,刘昌明,戴东.  水土保持学报. 2004(03)
[9]松花江流域面源污染调查方法初探[J]. 金春久,李环,蔡宇.  东北水利水电. 2004(06)
[10]遂宁市中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分析[J]. 李辉霞,刘淑珍,何晓蓉,范建容.  中国水土保持. 2004(03)



本文编号:3294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294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8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