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的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9 20:34
在研究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特点、内涵、影响因素及其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准确地应称为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研究应首先建立基于水资源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多种流域发展模式进行水资源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和判别,对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发展模式的承载能力指标进行分析,找出承载能力最大的发展模式和适合流域特点的最优发展模式。选取人口及其生活质量做为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揭示了承载能力的本质,概念清晰,可描述为数学中的包络面。针对流域特点建立了基于水资源的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以及由其构成的衡量水资源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与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系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判别方法。 为保证在良好生态的前提下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论文根据生态适宜性理论,建立了干旱区典型天然植物生长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偏态单峰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基于此关系模型,利用遥感技术成果以及植物生理需水的现场实验数据,提出了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与干旱区实地调查资料和其他文献成果的比较说明,建立的模型和提出的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是合理正确的...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黑河流域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区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模型研究[J]. 张丽,董增川,黄晓玲. 中国沙漠. 2004(01)
[2]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J]. 张丽,董增川,赵斌. 水科学进展. 2003(06)
[3]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概念及研究思路探讨[J]. 张丽,董增川,张伟. 水利学报. 2003(10)
[4]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丽,董增川,张伟. 水利水电技术. 2003(04)
[5]生态需水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 张丽,董增川,丁大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01)
[6]黑河流域下游天然植被生态及需水研究[J]. 张丽,董增川,徐建新. 灌溉排水. 2002(04)
[7]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分析[J]. 张传国,方创琳. 自然资源学报. 2002(02)
[8]绿洲规模扩张的阀限与预警指标体系框架建构[J]. 姜逢清,穆桂金,杨德刚,胡汝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01)
[9]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与水资源的关系[J]. 钟华平,刘恒,王义,托娅,耿雷华,颜志俊. 水科学进展. 2002(02)
[10]河西地区新世纪人地系统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重点[J]. 方创琳. 中国沙漠. 2002(01)
本文编号:3352097
【文章来源】:河海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黑河流域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干旱区典型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关系的模型研究[J]. 张丽,董增川,黄晓玲. 中国沙漠. 2004(01)
[2]干旱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J]. 张丽,董增川,赵斌. 水科学进展. 2003(06)
[3]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概念及研究思路探讨[J]. 张丽,董增川,张伟. 水利学报. 2003(10)
[4]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丽,董增川,张伟. 水利水电技术. 2003(04)
[5]生态需水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 张丽,董增川,丁大发.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01)
[6]黑河流域下游天然植被生态及需水研究[J]. 张丽,董增川,徐建新. 灌溉排水. 2002(04)
[7]干旱区绿洲系统生态—生产—生活承载力相互作用的驱动机制分析[J]. 张传国,方创琳. 自然资源学报. 2002(02)
[8]绿洲规模扩张的阀限与预警指标体系框架建构[J]. 姜逢清,穆桂金,杨德刚,胡汝骥.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2(01)
[9]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绿洲与水资源的关系[J]. 钟华平,刘恒,王义,托娅,耿雷华,颜志俊. 水科学进展. 2002(02)
[10]河西地区新世纪人地系统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重点[J]. 方创琳. 中国沙漠. 2002(01)
本文编号:33520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35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