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07 09: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需要大尺度的宏观研究,而且需要中小尺度研究加以配合。福州市是一个以低山丘陵为主自然环境条件错综复杂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区域,与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繁荣带其它地区有一定相似性而与国内外其它地区有较大差异性,而且其内部地域差异也较显著,因此作为LUCC研究的特殊案例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将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相结合,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等技术和数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定量分析了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形成的影响因子及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驱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福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本研究成果不仅为大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提供了互为佐证的地方性研究案例,也为福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文章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89 页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LUCC
1.2.1 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下的LUCC研究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3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效益及可持续性分析
3.1 土地利用效益评估
3.1.1 经济效益
3.1.2 环境效益
3.1.3 社会效益
3.2 效益评估的方法
3.2.1 经验评估法
3.2.2 统计分析评估法
3.2.3 模型定量评估法
3.3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3.3.1 持续土地利用的五个评价标准
3.3.2 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因素
4 “3S”技术及其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
4.1 建立本底数据库
4.2 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
4.2.1 影像叠加分析
4.2.2 影像与土地详查数据叠加分析
4.3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野外GPS测量
4.4 变化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4.4.1 训练样区和训练数据
4.4.2 土地利用遥感目视解译
4.4.3 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分类
4.5 土地利用图变更及数据库更新
4.6 专题应用
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模型应用
5.1 概念模型——土地利用/覆盖的分类
5.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因
5.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5.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和后果
6 本文研究的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6.1 研究目标和意义
6.1.1 研究意义
6.1.2 研究目标
6.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2.1 研究内容
6.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3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料收集与数据库的建立
1 数据收集、整理、分类、编码
1.1 土地利用资料
1.2 遥感数据
1.3 自然地理基础数据
1.4 环境数据
1.5 统计数据
2 数据输入与基础数据库建立
3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信息的获取
3.1 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
3.1.1 影像叠加分析
3.1.2 影像与土地详查数据叠加分析
3.2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野外GPS测量
3.3 变化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3.3.1 训练样区和训练数据
3.3.2 土地利用遥感目视解译
3.3.3 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分类
3.4 土地利用图变更及数据库更新
3.5 专题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福州市土地资源形成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1.1 亚热带偏南的纬度位置
1.2 亚欧大陆东南边缘滨海的位置
1.3 位于全省最大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和河口处
1.4 位于太平洋西岸、台湾海峡的北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5 处于我国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东南沿海的中部
1.6 福州与台湾近邻,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
2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1 强烈的海洋影响
2.2 破碎的地质基础
2.3 马蹄形层状地貌空间结构及相应的气候与自然景观
2.4 水系水文特征
3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地域分异
3.1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2 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
3.2.1 西部山地区
3.2.2 中部东部平原丘陵区
3.2.3 东南部半岛岛屿区
4 土地利用分析
4.1 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
4.1.1 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土地开发时期
4.1.2 三国、西晋、唐、宋土地开发时期
4.1.3 明、清、民国土地开发时期
4.1.4 解放后土地开发时期
4.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2.1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特征
4.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4.2.3 土地成片开发
4.3 土地适应性及潜力分析
4.4 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因子分析
1 福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
1.1 数据准备
1.2 数据处理方法
1.3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
2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分析
2.1 分析方法及建模
2.1.1 分析方法
2.1.2 建模
2.2 运行结果与分析
2.3 运行结果的检验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益分析
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1.2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
1.2.1 土地利用变化总特征
1.2.2 各个类型的变化情况
2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3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益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
3.3 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3.1 污染源分析
3.3.2 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3.3.3 问题与对策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1.1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1.1.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2 运行结果与分析
1.1.3 结果检验
1.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揭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概述
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2.1.1 机制
2.1.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
2.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的模型
3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3.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3.2 社会经济驱动力
3.2.1 经济增长态势
3.2.2 人口增长
3.2.3 社会及土地利用者主体行为
3.2.4 技术发展
3.3 生物自然驱动力
3.3.1 地形
3.3.2 气候
3.3.3 自然灾害
3.4 土地管理驱动力
3.4.1 土地利用宏观规划管理
3.4.2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讨论
1 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优势
1.1 深刻认识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方向
1.2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1.3 新技术融于生产过程之中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 加强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
3.1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
3.2 完善土地价格制度
3.3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4 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
5 鼓励人民勤劳致富
6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1 建立特色农业开发地带
6.2 城市周围发展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
6.3 发展生态旅游
7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中文摘要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J].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 地理学报. 2001(03)
[2]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J]. 摆万奇,赵士洞. 资源科学. 2001(03)
[3]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混合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J]. 何春阳,陈晋,陈云浩,史培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4]运用多时相直接分类法对土地利用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 [J]. 周斌,杨柏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5]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 地理研究. 2001(02)
[6]黄河源头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及预期影响 [J]. 龙花楼.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01)
[7]闽东南特色农业开发带的诊断与设计 [J].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8]福建省综合省情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林乾开. 微型电脑应用. 2000(11)
[9]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J]. 龙花楼,蔡运龙,万军. 地理学报. 2000(06)
[10]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J]. 任维春,王建卫,王歧岭. 遥感信息. 2000(03)
本文编号:3481610
【文章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89 页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主要内容
1.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
1.2 土地可持续利用与LUCC
1.2.1 土地可持续利用
1.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下的LUCC研究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2.2 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3 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的效益及可持续性分析
3.1 土地利用效益评估
3.1.1 经济效益
3.1.2 环境效益
3.1.3 社会效益
3.2 效益评估的方法
3.2.1 经验评估法
3.2.2 统计分析评估法
3.2.3 模型定量评估法
3.3 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分析
3.3.1 持续土地利用的五个评价标准
3.3.2 持续土地利用的评价因素
4 “3S”技术及其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
4.1 建立本底数据库
4.2 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
4.2.1 影像叠加分析
4.2.2 影像与土地详查数据叠加分析
4.3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野外GPS测量
4.4 变化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4.4.1 训练样区和训练数据
4.4.2 土地利用遥感目视解译
4.4.3 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分类
4.5 土地利用图变更及数据库更新
4.6 专题应用
5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模型应用
5.1 概念模型——土地利用/覆盖的分类
5.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动因
5.3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5.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和后果
6 本文研究的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6.1 研究目标和意义
6.1.1 研究意义
6.1.2 研究目标
6.2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2.1 研究内容
6.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6.3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料收集与数据库的建立
1 数据收集、整理、分类、编码
1.1 土地利用资料
1.2 遥感数据
1.3 自然地理基础数据
1.4 环境数据
1.5 统计数据
2 数据输入与基础数据库建立
3 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信息的获取
3.1 发现土地利用变化区域
3.1.1 影像叠加分析
3.1.2 影像与土地详查数据叠加分析
3.2 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野外GPS测量
3.3 变化区域土地利用遥感分类
3.3.1 训练样区和训练数据
3.3.2 土地利用遥感目视解译
3.3.3 土地利用遥感自动分类
3.4 土地利用图变更及数据库更新
3.5 专题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福州市土地资源形成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优越的地理位置
1.1 亚热带偏南的纬度位置
1.2 亚欧大陆东南边缘滨海的位置
1.3 位于全省最大的闽江流域中下游和河口处
1.4 位于太平洋西岸、台湾海峡的北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5 处于我国外向型经济最为发达的东南沿海的中部
1.6 福州与台湾近邻,两岸人民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
2 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1 强烈的海洋影响
2.2 破碎的地质基础
2.3 马蹄形层状地貌空间结构及相应的气候与自然景观
2.4 水系水文特征
3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地域分异
3.1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3.2 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
3.2.1 西部山地区
3.2.2 中部东部平原丘陵区
3.2.3 东南部半岛岛屿区
4 土地利用分析
4.1 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
4.1.1 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土地开发时期
4.1.2 三国、西晋、唐、宋土地开发时期
4.1.3 明、清、民国土地开发时期
4.1.4 解放后土地开发时期
4.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2.1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特征
4.2.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4.2.3 土地成片开发
4.3 土地适应性及潜力分析
4.4 土地资源及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影响因子分析
1 福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
1.1 数据准备
1.2 数据处理方法
1.3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
2 福州市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因子分析
2.1 分析方法及建模
2.1.1 分析方法
2.1.2 建模
2.2 运行结果与分析
2.3 运行结果的检验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益分析
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1.2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
1.2.1 土地利用变化总特征
1.2.2 各个类型的变化情况
2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3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益分析
3.1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
3.3 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3.1 污染源分析
3.3.2 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3.3.3 问题与对策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1.1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1.1.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2 运行结果与分析
1.1.3 结果检验
1.2 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揭示的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
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概述
2.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
2.1.1 机制
2.1.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
2.2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的模型
3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3.1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
3.2 社会经济驱动力
3.2.1 经济增长态势
3.2.2 人口增长
3.2.3 社会及土地利用者主体行为
3.2.4 技术发展
3.3 生物自然驱动力
3.3.1 地形
3.3.2 气候
3.3.3 自然灾害
3.4 土地管理驱动力
3.4.1 土地利用宏观规划管理
3.4.2 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讨论
1 加大科技投入、发挥科技优势
1.1 深刻认识当地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方向
1.2 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
1.3 新技术融于生产过程之中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 加强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
3.1 改革土地产权制度
3.2 完善土地价格制度
3.3 改革土地管理制度
4 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
5 鼓励人民勤劳致富
6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1 建立特色农业开发地带
6.2 城市周围发展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
6.3 发展生态旅游
7 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
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中文摘要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J].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 地理学报. 2001(03)
[2]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J]. 摆万奇,赵士洞. 资源科学. 2001(03)
[3]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混合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J]. 何春阳,陈晋,陈云浩,史培军.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4]运用多时相直接分类法对土地利用进行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 [J]. 周斌,杨柏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01(03)
[5]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J].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 地理研究. 2001(02)
[6]黄河源头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及预期影响 [J]. 龙花楼.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01)
[7]闽东南特色农业开发带的诊断与设计 [J]. 朱鹤健.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8]福建省综合省情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林乾开. 微型电脑应用. 2000(11)
[9]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以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J]. 龙花楼,蔡运龙,万军. 地理学报. 2000(06)
[10]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J]. 任维春,王建卫,王歧岭. 遥感信息. 2000(03)
本文编号:3481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48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