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资源科学论文 >

1980-2015年云南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02 14:27
  坡耕地资源作为山丘区耕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坡耕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对合理规划利用坡耕地资源、开展区域坡耕地水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1980-2015年7个时相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模型、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指数模型对云南坡耕地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坡耕地面积为472.5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比例为69.79%,平均坡度为15.62°,不同分区坡耕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2)近35年坡耕地与林地、草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的动态转移过程,但转出与转入总体均衡,转移过程中坡耕地面积呈小幅增加趋势。3)大部分坡耕地坡度大于8°,其中>15°坡耕地比例高达78.54%,近35年来各坡度分级坡耕地均处于动态演变过程,坡度<15°的坡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而坡度>15°的坡耕地面积呈减小趋势,不同坡度分级坡耕地面积存在"减小→增大→减小"或"减小→增大→减小→增大"的动态变化过程,>25°坡耕地动态变化的波动幅度最大。4)近35年坡耕地核密度分布呈小幅度变化趋势,大部分区域坡耕地分布处于低密度区,高密度区面积占比最... 

【文章来源】:农业工程学报. 2019,35(15)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1980-2015年云南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


图12015年云南高程分a.高程

示意图,综合农业,范围,示意图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http://www.resdc.cn),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该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各期LandsatTM/ETM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方法生成;土地利用分类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6个一级类型以及25个二级类型;7个时点土地利用数据总体解译准确率大于95%。为使坡耕地时空分布演变研究与区域农业活动保持一致性,本研究参照云南省综合农业区划[30],将云南划分为7个分区,7个分区范围详见图2。图2研究区综合农业分区范围示意图Fig.2Schematicdiagramofcomprehensiveagriculturalsubregioninstudyarea

空间分布图,云南,平均坡度


第15期陈正发等:1980-2015年云南坡耕地资源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分析2593结果与分析3.1坡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以2015年的土地利用图代表现状土地利用数据,可计算得到云南坡耕地分布面积为472.55万hm2,占耕地的面积比例为69.79%,表明云南坡耕地占耕地的面积比重较大,坡耕地在云南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图3为云南坡耕地空间分布图,从图中可看出,云南不同区域均有坡耕地分布,但空间分布不均匀,滇西南区、滇东北区坡耕地分布较为密集,滇西北区坡耕地分布相对较少;从坡耕地空间格局来看,坡耕地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破碎化分布特征,空间分布集中连片效应较差。图3云南坡耕空间分布图Fig.3SpatialdistributionmapofslopefarmlandinYunnan耕地、旱地和坡耕地作为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土地利用概念,反映人类以耕作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特征。耕地为土地利用一级分类,旱地为耕地的二级分类,坡耕地则为旱地的进一步细分。分析区域耕地-旱地-坡耕地的面积和坡度变化关系,有助于从宏观层面识别区域耕地、旱地和坡耕地的空间耦合特征。图4为2015年云南耕地-旱地-坡耕地面积和平均坡度变化特征曲线。从图中可看出,在耕地→旱地→坡耕地的变化过程中,不同地类的面积、平均坡度变化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面积分布表现为递减趋势,由耕地面积676.99万hm2到旱地面积517.39万hm2,进一步递减为坡耕地面积472.55万hm2;而坡度则表现为递增趋势,由耕地平均坡度12.68°增加到旱地平均坡度14.41°,并进一步递增为坡耕地的平均坡度15.62°。图4云南耕地-旱地-坡耕地面积和平均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近60年云南省参考作物蒸发量时空分布及演变趋势研究[J]. 陈正发,史东梅,何伟,夏建荣,金慧芳,娄义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2]东北老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驱动力分析[J]. 孟祥凤,王冬艳,李红.  农业工程学报. 2018(11)
[3]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以宁波市北仑区为例[J]. 冯佰香,李加林,何改丽,黄日鹏.  生态学杂志. 2018(02)
[4]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时间尺度特征研究[J]. 王越,宋戈.  自然资源学报. 2017(10)
[5]土壤侵蚀因素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耕层质量影响[J]. 史东梅,蒋光毅,蒋平,娄义宝,丁文斌,金慧芳.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3)
[6]珠三角丘陵区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及指标权重敏感性分析[J]. 赵小娟,叶云,周晋皓,刘洛,戴文举,王秋香,胡月明.  农业工程学报. 2017(08)
[7]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复耕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 陈儒,邓悦,姜志德,谢晨.  资源科学. 2016(11)
[8]Changes in Ecosystem Service of Soil Conservation Between 2000 and 2010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Southwestern China[J]. RAO Enming,XIAO Yi,OUYANG Zhiyun,ZHENG Hua.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6(02)
[9]1990-2013年东北地区耕地时空变化遥感分析[J]. 满卫东,王宗明,刘明月,路春燕,贾明明,毛德华,任春颖.  农业工程学报. 2016(07)
[10]基于核密度估计的京津冀地区耕地破碎化分析[J]. 李鹏山,吕雅慧,张超,郧文聚,杨建宇,朱德海.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5)



本文编号:3528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ylw/3528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c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