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滋补肝肾壮骨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22 09:46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采用滋补肝肾壮骨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客观评价滋补肝肾壮骨方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临床症状、骨密度测定(BMD)、血清钙、磷、雌二醇(E2)、血清睾酮(T),白介素-6(IL-6)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和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法D3胶丸(阿法骨化醇),0.25ug,每日2次;钙尔奇D,600mg,每日1次;治疗组给予滋补肝肾壮骨方中药水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3个疗程。治疗前后两组分别评价其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观测骨密度、血清钙、磷、雌二醇、睾酮、白介素-6等指标。全部数据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前两组的年龄、病程、中医症状等基线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有可比性。其结果如下:①对症状体征的改善作用: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提高骨密度:治疗后治疗组患者BMD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BMD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对血钙、磷的影响:治疗后两组患者血钙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磷均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钙、血磷的变化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调节性激素水平:患者性激素比较,治疗组E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E2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T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对IL-6影响:治疗组IL-6较治疗前也有显著性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有差异(P<0.01)。⑥安全性指标:治疗组患者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滋补肝肾壮骨方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西医学指标方面,可以改善骨密度,调节性激素水平,且无肝肾功能损害,治疗本病安全、有效,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本人为境外学生,能力和条件限制,本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今后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世界人口呈老年化趋势,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人类健康问题。0P的临床类型从病因学可分为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与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占90%以上,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群,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因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引起的骨组织骨微观结构退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迅速减少,骨量丢失加快,形成高转换型病理特点的骨质疏松,并由多种原因引起单位体积骨量减少,而骨矿物质和基质比例不变的代谢性骨病,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资料显示,女性在60岁、男性在75岁以后就可以诊断骨质疏松症。> 60岁的女性患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
疏松,而男性患者均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主要症状为骨痛及腰背痛、身高缩短、能背、易发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很大,造成患者的痛苦、劳动力损失、生存质量下降,残疾甚至死亡,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近年来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代医学治疗多采用基础治疗(包括韩剂和维生素D)加药物疗法,常用有雌激素替代疗法(HRT)、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磷酸盐类,促进骨形成的药物等。但其总的治疗效果一直不尽人意。因此,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也将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于中医学中“骨搏”、“骨萎”、“骨枯”、“虚劳”等范畴。导师多年来致力于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临床研究,提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为其重要的病理环节,确立并运用滋补肝肾壮骨方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本研究旨在总结导师的临床经验,通过较系统的临床研究,客观评价滋补肝肾壮骨方对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不足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临床症状、性激素水平、细胞因子、骨密度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为研究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有效方药提供客观依据。
.................................

第一章理论研究

1.西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1骨质疏松症旳概况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退行性改变为特征,笔耕文化推荐期刊,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临床主要症状为骨痛及腰背痛、身高缩短、蛇背、易发骨折。其发病与激素的调控、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免疫功能、遗传基因和药物等诸多因素有关⑴。骨组织由细胞和骨基质组成。骨谱系细胞主要包括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骨基质分为有机质和无机质两种成分。在人的一生中,骨组织总是不断地进行更新与改造,称为骨重建。骨重建包括骨吸收、骨形成和静止3个阶段,先由破骨细胞(OC)清除一定量的骨组织,再由成骨细胞(OB)在骨吸收区形成新的骨组织。在骨重建的过程中,正常情况下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各维持一定的数量,互相制约,骨吸收与骨形成处于动态平衡。当骨形成与骨吸收偶联失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时,骨显微结构异常,骨小梁变细、变薄、断裂,骨豁的矿物质韩磷减少,骨组织总量减少,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引起骨质疏松,并易发生骨折。
0P的临床类型从病因学可分为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与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占90%以上,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或老年人群,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因某些疾病或某些诱因(如药物)引起的骨组织骨微观结构退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多种,可表现为代谢内分泌疾病、骨髓疾病、药代影响、营养不足、全身或局部废用性疾病、先天遗传、结缔组织疾病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除骨质疏松的表现外,还有明确的原发疾病或其它因素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当原发疾病缓解治愈或原发因素去除后,骨质疏松也会逐渐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及年轻成人,病因尚不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为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雌激素缺乏所致,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同时充进,骨转换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丢失加快。其发病年龄多在绝经后至70岁,骨质疏松部位主要发生在骨松质,伴发骨折最常见部位是椎体和烧骨远端。II型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病因素为老龄化,为低转换型骨质疏松,即骨吸收与骨形成均处于较低水平,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发病年龄多在70岁以上,女性多于男性,骨质疏松部位主要发生在松质骨和皮质骨,其常见骨折部位在股骨、椎骨及尺烧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为最常见的骨质疏松症,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

2.中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1中医病名
“骨质疏松症(0P) ”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 ”是现代医学病名,中医古籍中并无此一病名。根据现代医学对OP/PMOP的定义,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的描述,中医古代经典文献中记载的许多疾病与OP/PMOP极为相似。
骨痹、骨萎、骨枯:与OP/PMOP相关的古代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病名主要为“骨痹”、“骨萎”、骨枯"。《灵枢?寒热病》曰:“骨痹,举节不用而痛”。《灵枢?经脉》曰:“足少阴气绝,则骨枯”。《素问?萎论》:“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疫”。
骨极、精极、腰痛:《千金要方》对骨病有较为全面的论述,除记载《内经》中己有病名外,提出了一些新的病名,并对《内经》的理论有所发展。《千金要方》中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论述:“骨极者 手足疼,不能久立牙齿脑髓苦痛,手足酸痛,耳鸣色黑,是骨极之至也”。“凡精极者形体皆极 行步不正。” “腰背痛者,皆是肾气虚弱,卧冷湿当风所得也”。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30-47 
1. 研究目的 .....................30 
2. 病例选择....................... 30-32 
2.1 西医诊断标准 ...........30 
2.2 中医诊断标准 ................30-31 
2.3 纳入标准 ...........31 
2.4 排除标准..................... 31-32 
2.5 病例脱落标准 .............32 
2.6 脱落病例处理 ...........32 
2.7 终止试验标准.................. 32 
3. 研究方法........................ 32-33 
3.1 试验设计及对照 ...............32 
3.2 病例数量及来源................... 32-33 
4. 治疗方法.............. 33 
4.1 治疗方案........... 33 
4.2 药品来源............... 33 
5. 观察指标 ................33-34 
5.1 一般项目................. 33 
5.2 疗效观察指标.............. 33 
5.3 安全性观察 ..................33-34 
6. 疗效标准 .............................34 
6.1 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34 
6.2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4 
7. 安全性评价标准 ......................34 
8. 统计方法 ........................34-35 
9. 结果 ...............................35-41 
9.1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35 
9.2 两组基线比较 ..............35-36 
9.3 疗效指标比较................. 36-41 

10. 讨论

10.1立论依据
10.1.1肝肾阴虚乃病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肾藏精,主骨生髓,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根本原因。《素问?疫论》曰:“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疫”。《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也就是说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才能得到骨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固有力;若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濡养骨豁,便会出现骨豁脆弱乏力,引发骨质疏松。《素问?上古天真论》日:“女子七七之年,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湾,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中医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主要与妇女天癸竭,肾精亏损,精不生髓,骨失所养有关,其本在肾。现代医学相关研究证明,肾虚多有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功能衰退,性激素分泌减少,成骨功能下降,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减少,骨豁脆弱易骨折而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191]。对女性来说,肾中精气是女性卵巢功能盛衰的主要物质基础,肾精充足,则卵巢功能旺盛,骨豁强健,反之则卵巢功能衰竭,最终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认为,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关键。
....................................

结论

本临床研究从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微量元素、性激素、白介素-6等指标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过程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对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进行了初步研究。
从初步临床研究来看,补肾壮骨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肝肾阴虚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在西医学指标方面,可以改善骨密度,纠正负钙平衡,调节性激素,且无肝肾功能损害,治疗本病安全、有效,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滋补肝肾壮骨方取得了改善骨质疏松的显著治疗效果。但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病例数相对较少,观察指标较简单,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补肾壮骨法临床疗效可靠,无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
...............................

参考文献:

[1] 胡琼,陆启滨.  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进展[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4)
[2] 廖二元.  更新知识、规范诊疗——应对骨质疏松症的高患病率[J]. 药品评价2012(07)
[3] 方岩,范辉,王燕慧.  钙剂,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症[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08)
[4] 李青.  雌孕激素治疗女性骨质疏松临床观察[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1)
[5] 连建强,董乐乐,柳茂林.  降钙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2)
[6] 吴科锐.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 中外医疗2011(17)
[7] 胡军,张华,牟青.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趋势与防治进展[J]. 临床荟萃2011(08)
[8] 陈海啸,梁军波,伍海昭.  骨碎补总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腰椎松质骨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影响[J]. 中医正骨2011(04)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01)
[10] 包丽华,林华,李永军,陈新,钱程,徐兆强,程旭.  伊班膦酸钠和阿仑膦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干预研究[J].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03)


本文编号:105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05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1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