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离体型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氢谱评价脑胶质瘤细胞系放疗后DNA损伤
本文选题:DNA损伤 切入点:核磁共振氢谱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应用离体型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氢谱检测脑胶质瘤细胞系(C6、U87及U251)经不同剂量X线(OGy、1Gy、5Gy、1OGy及15Gy)照射后的代谢物变化,并初步探讨代谢物变化与DNA损伤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选择临床实验常用脑胶质瘤细胞系(C6、U87及U251)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成5个照射剂量(OGy、1Gy、5Gy、1OGy及15Gy)进行X线照射,OGy设为对照组,1Gy、5Gy、1OGy及15Gy设为实验组,照射后细胞继续培养24小时。将每个剂量的细胞随机分为5组,第1组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进行DNA损伤检测,检测指标为尾长(taillength)、彗尾中DNA含量(TDNA)、尾矩(tail moment);第2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多个照射剂量下的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第3组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照射剂量下的细胞凋亡率;第4组利用集落形成实验统计集落形成率,并利用单击-多靶模型绘制细胞存活曲线,从而得出放射敏感性参数,比较不同细胞系之间的放射敏感性大小;第5组利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氢谱检测不同剂量X线照射后的代谢物变化。采集到的核磁共振氢谱数据利用软件MestRenova进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研究结果:1.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照射后,彗尾逐渐延长,DNA损伤明显加重(C6,P0.01;U87,P0.05;U251,P0.01),并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DNA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效应。2.细胞周期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当照射剂量为1Gy时,三种细胞系G1期所占百分比显著增加(C6,P0.05;U87,P0.01;U251,P0.01);随着照射剂量继续增加为5、10及15Gy时,G1所占百分比C6呈增加趋势(1Gy vs.5Gy,P0.05;5Gy vs.10Gy,P0.05;10Gy vs.15Gy,P0.05),U87及 U251 呈下降趋势(U87:1Gy vs.5Gy,P0.05;5Gy vs.10Gy,P0.05;1OGy vs.15Gy,P0.05.U251:1Gy vs.5Gy,P0.01;5Gyvs.1OGy,P0.01;1OGyvs.15Gy,P0.01)。3.细胞凋亡率变化:相比于对照组,各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C6,P0.01;U87,P0.01;U251,P0.01);各相邻组间比较时,C6及U87呈缓慢增加趋势(C6,P0.01;U87,P0.05),U251 呈现出先快(OGy vs.1Gy,P0.01)后慢(1Gy vs.5Gy,P0.05;5Gy vs.10Gy,P0.01;1OGyvs.15Gy,P0.05)的增加趋势。4.集落形成实验: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集落形成率明显降低(C6,P0.01;U87,P0.01;U251,P0.01)。各实验组组间比较可得:1Gyvs.5Gy,三种细胞系P值均0.01;5Gyvs.10Gy,C6 和 U251 的 P 值0.01,U87 的P值0.05;1OGyvs.15Gy,C6 的P值0.01,U87 和 U251 的P值0.05。5.细胞放射敏感性大小比较:细胞存活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三种细胞系(C6、U251及U87)的SF2(照射剂量为2Gy时的细胞存活分数)值分别为0.557、0.456及0.148,U87的放射敏感性大于U251,U251的放射敏感性大于C6。6.细胞内代谢物改变:照射剂量由OGy增加为1Gy、5Gy、10Gy、15Gy的过程中,代谢物比值Lac/Cr和Suc/Cr逐渐减少(C6和U87,P0.05;U251,P0.01),Cho/Cr逐渐增加(C6和U87,P0.05;U251,P0.01),与DNA损伤参数(尾长、TDNA、尾矩)呈线性相关关系(0.783R20.996)。结论:离体型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得出,脑胶质瘤细胞系(C6、U87及U251)放疗后Lac/Cr、Suc/Cr及Cho/Cr比值变化与肿瘤细胞DNA损伤存在明显相关性,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氢谱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可以预测脑胶质瘤细胞系放疗后的DNA损伤。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changes of metabolites in human glioma cell lines ( C6 , U87 and U251 ) after irradiation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X - ray ( OGy , 1Gy , 5Gy , 1OGy and 15Gy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 apoptosis rate of the cel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 C6 , P0.01 , U87 , P0.01 ; U251 , P 0.01 ; U251 : 1Gy vs . 15Gy , P0.01 ) .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 the rate of colony formation in each experimenta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C6 , P0.01 , U87 , P0.01 ; U251 , P0.01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s of Lac / Cr and Suc / Cr decreased gradually ( C6 and U87 , P0.05 ; U251 , P0.01 ) , Cho / Cr increased ( C6 and U87 , P0.05 ; U251 , P0.01 )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9.41;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锡仓,章瑜,薛智谋,刘克良,苏燎原;应用碱液洗脱标记DNA方法测定辐射对DNA损伤与修复的初步结果[J];苏州医学院学报;1982年02期
2 李力;持续性DNA损伤和姊妹染色单体交换的细胞消失[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86年02期
3 张遵真,衡正昌;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铬和砷化物的DNA损伤作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年06期
4 李志春,吴逸明,徐玉宝,陈琛;煤焦沥青烟提取物致大鼠肺泡巨噬细胞DNA损伤作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谢俊刚,徐永健,张珍祥,张宁,倪望,陈仕新;DNA损伤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系[J];中华内科杂志;2005年09期
6 贺锡雯;生物体姊妹染色单体互换:一种检测DNA损伤的灵敏方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79年06期
7 王民生,蒋芸,陈炎磐;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诱发DNA损伤的研究[J];卫生毒理学杂志;1990年03期
8 孟建峰,庄志雄,倪祖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测定镍化物对人血细胞的DNA损伤[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7年06期
9 刘玉梅;张润玲;苏海翔;;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与DNA损伤的关系探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5年12期
10 所起凤;杜文婷;杨鸣鸣;范雪娇;刘戟;;过氧化氢诱导的人正常和早老细胞中DNA损伤及其修复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宏翔;胡建安;武越;黄云;熊敏如;;人支气管上皮细胞5-脂氧合酶介导的4-氨基联苯活化及DNA损伤[A];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萍萍;廖惠珍;张金华;施文振;;不同食物对镉致小鼠肝细胞DNA损伤的影响[A];中国毒理学会第四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潘虹;陈凤秀;任思冲;王若菡;刘戟;;活性氧自由基导致的人类正常细胞和早老细胞中DNA损伤及其修复效率的比较(英文)[A];第九届西南三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志鸿;;彗法分析紫外线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DNA的损伤及抗氯化剂对DNA损伤的拮抗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张志超;王媛媛;吴桂叶;钱旭红;;染色质构像变化引起转录阻滞触发p53介导的细胞凋亡:利用一对DNA拓扑结构探针研究DNA损伤信号转导[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罗琼;黄荷凤;钱羽力;朱小明;孟庆霞;;环境电磁辐射对小鼠种植前胚胎DNA损伤及其机制的研究[A];首届沪浙妇产科学术论坛暨2006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曹毅;陈瑞;王仲文;邢晓红;王小莉;;辐射和化学物质诱导的DNA损伤研究[A];中华医学会放射医学与防护学分会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8 梁建成;汪春红;;维生素C抗DNA损伤作用的研究进展[A];湖北省、武汉市营养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何蕊;江其生;;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及其在核辐射等因素诱导的DNA损伤评估中的应用[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李雪竹;严海东;王俊;刘娜;;糖基化终产物对肾间质成纤维细胞DNA损伤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黑龙江哈尔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晓波 李晶 朴海锦 程玉芝 李岩 薛长玲 李桂玉;核酸对铅中毒大鼠DNA损伤的影响[N];保健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超;香烟烟雾暴露诱导气道上皮细胞DNA损伤反应及其修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邵安文;转录因子Bclafl在持续性DNA损伤引起的细胞衰老及低氧应答中的作用与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3 刘伟;硫丹对生物DNA损伤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4 刘婷婷;亚硝基脲导致DNA损伤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金凤;PML NBs新组分分子鉴定及其在DNA损伤反应中的功能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6 吴涵;透明质酸对滴眼液常用促渗剂诱导角膜上皮细胞DNA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潘欣;SOX4参与了DNA损伤反应中p53的激活[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8 王浩彤;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对化疗药物引发DNA损伤敏感性筛查及临床意义[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9 武冬梅;二氧化硫对小鼠不同组织器官的氧化应激、DNA损伤及细胞因子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4年
10 茹晋丽;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对大鼠毒副作用和细胞周期、DNA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越;FOXO3a信号在纳米二氧化钛气管暴露致大鼠DNA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章艳燕;五味子乙素预防BaP致HTR-8/SV neo细胞氧化损伤及DNA损伤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董建云;DEB通过氧化应激诱导雄性生殖细胞DNA损伤和周阻滞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文涛;泛素连接酶Ring2在苯并(a)芘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伤及细胞周期变化中的作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艳强;甲基叔丁基醚单一及与镉复合对蚯蚓生理指标和DNA损伤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许时丽;依达拉奉对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DNA损伤和NF-κB水平影响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7 骆慧惠;4E-BP1在电离辐射诱发DNA损伤应激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8 李静;TIPE2介导的DNA损伤反应在HCV致癌过程中的作用[D];河南大学;2015年
9 张飞;铬、镍、锰作业工人的DNA损伤和褪黑素的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10 凯德丽艳·阿布都外力(Kadirya abduwali);叶酸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致哈萨克族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DNA损伤中的作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81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168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