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三甲医院2014-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及金属酶、外膜孔蛋白耐药基因型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ct the distribution of 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etalloenzyme gene and the deletion of outer membrane pore protein (OprD2) gene, and to understand the drug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ethods A total of 1 887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d from the Institute of Field surgery, Daping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collected from 2014-2016 to identify the strains by VITEK-MS. Th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nimal inhibitory) assa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nsitivity of 10 commonly used antimicrobial agents. The susceptibility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y WHONET5.6 software. Meanwhile, imipenem-EDTA disk method was used to screen the strains with positive phenotype of metallozyme. The metallo- 尾 -lactamase related gene (IMP- 尾 -lactamase) associated gene (IMP-VIM-SIM-SIM-NDM) and the outer membrane pore protein (OprD2) gen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detec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s the number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olates were 756 (9.4%) and 552 (10.7%) per year, mainly from ICU ward and respiratory ward. The main types of samples were sputum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tobramycin from 2014-2016. The resistance rate of gentamicin decreased from 11.32% in 2014 to 7.8% in 2016. The resistance rate of gentamicin to levofloxacin,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increased from 10.7% in 2014 to 23.5% in 2016.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genotypes, 51 (18.9%) strains of imipenem 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found to be positive for MBL gene, and 22 (58.7%) strains were positive for VIM type among 51 strains with OprD2 deletion of outer membrane pore protein. No other genotypes were detected. Conclusion the resistance rat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to imipenem is high, and the deletion of MBL and OprD2 gene is the main cause of imipenem resistance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作者单位】: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检验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检验科;
【基金】: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计划面上项目(CWS13J0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1430053)~~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忠强;46例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0年02期
2 林晓 ,陈美云 ,林其昌 ,陈公平;222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10期
3 王炳华;王炳云;;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6期
4 黄志强;李丽君;卢娟;;肺结核病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9期
5 封尊玉;;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策略[J];海南医学;2010年21期
6 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3期
7 吴丽娟,熊尔阳,邓光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年06期
8 周铁丽,曹建明;一种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方法[J];陕西医学检验;1997年04期
9 朱小平;7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初步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10 张文英;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调查[J];华夏医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徐海茹;田彬;岳娜;胡志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结果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7 李春梅;钟晓祝;;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熊娟;梁丽红;;尿液中分离出产红脓素的铜绿假单胞菌[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丁艳苓;陈亚红;姚婉贞;宁永忠;;2007年-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邓丽华;许美荣;胡丽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瑞琴;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蔡双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耐药变迁及差异蛋白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戴晓天;pH值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4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魏殿军;临床分离菌株耐药性分析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探讨[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季京淑;铜绿假单胞菌MLST分型及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廖如燕;广东地区三种医院感染革兰氏阴性菌分子流行病学及耐药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苏敏;光动力疗法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蔡东波;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鸿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征和耐药株相关基因型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4 程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分析与耐亚胺培南菌株基因型检测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6年
5 张伟;烧伤患者分泌物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6 李琬琛;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基因调控及药物对其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CHANDA WARREN;亚麻酸联合妥布霉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效应的群体感应系统机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8 周小青;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及基因同源性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9 卞婷婷;2013-2015年安徽地区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及体外联合药敏试验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10 贾曦;保定市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以及耐亚胺培南菌株基因型检测[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152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15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