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静息态fMRI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预后预测及rTMS疗效评估

发布时间:2020-03-31 19:11
【摘要】:第一部分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静息脑功能特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目的:慢性意识障碍(DOC)是严重脑损伤后的临床表现,然而,目前对DOC患者残存的意识功能检测及预后判定仍不足。既往研究提示静息脑网络异常参与意识损伤过程,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植物状态(UWS/VS)、最小意识状态(MC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间的静息脑功能特征,探索DOC患者意识损伤的神经网络机制。尤为关键的第二个目的是,联合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和行为学特征,纵向随访分析DOC患者的预后是否受静息脑网络调节,集中明确内侧前额叶(mPFC)在意识恢复中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意识恢复潜在的神经网络机制,探寻预后判断指标。方法:本研究采用两批次、两阶段方式纳入获得性脑损伤后的DOC患者。第一批次基线期纳入21例DOC患者,包括10例UWS/VS和11例MCS患者,以及11例健康对照者。应用改良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估受试者的意识水平,同步予以静息态fMRI扫描。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LFF)以及基于种子点后扣带回/楔前叶(PCC/PCU)的相关分析评估受试者的静息脑功能。随访期,根据意识转归,UWS/VS患者分为两亚组,一组脱离UWS/VS状态(UWS-E),另一组仍处于UWS/VS状态(UWS-R)。最终,比较DOC患者与对照者,UWS/VS与MCS患者,以及UWS-E与UWS-R患者间的静息脑功能差异。第二批次基线期纳入34例DOC患者,包括17例UWS/VS和17例MCS患者,意识水平评估同第一批次数据,同步予以静息态fMRI扫描。随访期,以CRS-R、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等量表协助判断DOC患者的意识结局,并同步复查fMRI。最终,利用图论法检测受试者默认网络(DMN)内部,尤其是mPFC节点的功能连接强度。一方面,分别横向对比DOC患者与对照者,UWS/VS患者与对照者,MCS患者与对照者间DMN功能模式差异;另一方面,以两种方法综合评估调节意识预后的神经网络机制,其一,根据随访3月时GOS≥3分与否将DOC患者进一步分为“清醒”和“未清醒”状态,比较两组功能连接模式差异;其二,纵向比较意识改善患者基线期与随访期DMN功能模式差异。结果:1)通过第一批次基线数据,本研究ALFF分析发现,与健康对照者相比,DOC患者0.01-0.08 Hz、0-0.01 Hz、0.027-0.073 Hz频段ALFF值显著降低的脑区均位于PCC/PCU;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提示,PCC/PCU与额顶叶、小脑等多个脑区的功能连接值均显著降低。通过第二批次基线数据,基于图论的功能连接分析提示,与对照者比较,DOC患者mPFC节点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同时可见PCC/PCU和右外侧顶叶皮层(LPC)节点功能连接显著减弱,即,DOC患者呈现前后头部网络功能连接解离现象。进一步亚组分析提示,UWS/VS患者表现为PCC/PCU功能连接显著减弱,MCS患者表现为mPFC功能连接显著增强,提示不同程度DOC患者的DMN模式不一致,以mPFC为代表的前头部网络连接显著增强以补偿后头部网络功能降低的现象可见于MCS患者,而非UWS/VS患者。2)第一批次数据总体水平研究提示,与UWS-R患者相比,3例UWS-E患者ALFF显著增加的脑区主要位于右侧小脑,PCC/PCU功能连接未见显著改变。然而,个体水平研究提示,UWS-E患者PCC/PCU与左侧颞中回间的功能连接程度呈现增强现象。第二批次数据表明,随访3月时GOS≥3分的11例DOC患者与GOS3分的18例患者比较,前者功能连接显著增强的脑区为mPFC。随访中,其中5例DOC患者由UWS/VS转化为MCS或脱离MCS(EMCS)状态,或由MCS转化为EMCS状态,其PCC/PCU,mPFC,右侧LPC,双侧ITC,右侧小脑和丘脑功能连接均呈上升趋势,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DMN功能连接完整性,尤其是PCC/PCU,mPFC及右侧LPC,可用于评估获得性脑损伤患者的意识水平。然而,意识相关的DMN连接中断或重建呈现不均衡的动态变化模式,mPFC功能连接的增强可能是意识恢复的神经网络机制。第二部分 20 Hz rTMS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行为及静息脑功能的影响目的:本研究联合行为学表征和网络特征,初步探索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意识障碍(DOC)的调节作用并观察刺激前后神经网络连接的变化。方法:本研究纳入7例DOC患者和11例健康对照者。采用随机双盲空白对照方式,对所有DOC患者在左侧第一运动皮层(M1)给予20 Hz rTMS真、假刺激,每一刺激周期为5个连续工作日,刺激间期为一周。采集刺激前、刺激后的改良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数据。以默认网络(DMN)和额顶叶网络的功能连接作为中心靶点,包括后扣带回(PCC/PCU),内侧前额叶(mPFC),双侧外侧顶叶皮层(LPC),双侧颞下皮层(ITC),丘脑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比较DOC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间网络连接差异;对DOC患者在总体及个体水平上评估真、假刺激前后DOC患者行为及脑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1)7例患者均未见rTMS刺激的副作用。2)与对照组相比,DOC患者DMN和额顶叶网络多个脑区功能连接均显著改变,包括右侧LPC,左侧ITC和左侧DLPFC。3)总体行为学研究发现,与rTMS真刺激前比较,真刺激后DOC患者CRS-R总分轻度改善,但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然而,与rTMS假刺激前比较,假刺激后CRS-R总分未见改善。个体行为学研究发现,1例MCS患者CRS-R评分纳入研究期间见提高。4)总体水平的纵向研究发现,与刺激前比较,DOC患者rTMS真刺激后功能连接呈现增强趋势,包括左侧LPC节点与右侧扣带回和额下回之间的连接网络,左侧ITC节点与楔叶之间的连接网络,以及右侧DLPFC节点与右侧小脑之间的连接网络。相反,与刺激前比较,DOC患者rTMS假刺激后感兴趣区域的脑网络未见显著增强或增强趋势。个体水平的纵向研究亦提示,行为学上意识明显好转的MCS患者,左侧LPC、左侧ITC以及右侧DLPFC节点的功能连接均有提高。结论:本研究无足够证据支持左侧M1区20 Hz rTMS对DOC患者的意识改善作用。本研究提示基于静息态功能连接技术挖掘的DMN和额顶叶网络的功能重组,即左侧LPC,左侧ITC和右侧DLPFC节点,可能是rTMS改善意识水平的神经网络基础。
【图文】:

基线,次数


图1-2-1研究流程1:第一批次数据基线期逡逑

次数


图1-2-2研究流程2:第一批次数据随访期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45.2;R74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辛会珍;彭德昌;陈立婷;李海军;余宏辉;叶成龙;;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前、后默认网络功能连接分离的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9年08期

2 陈文利;白洁;王毅;丁里;Jing-Huei;;功能磁共振评价人类大脑功能连接的方法、变量及影响因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年06期

3 李飞燕;李淑英;吕培培;王源莉;朱妍;潘红庆;;青少年抑郁症前扣带回功能连接的变化[J];河南医学研究;2019年12期

4 王英杰;沈辉;;脑静息功能连接自发波动的可变性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5 王进平;李光勤;吴士明;晏加林;李莉;贺曦;;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人的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8年08期

6 张军鹏;王籼君;黄韫栀;;基于功能连接的脑磁弱源成像方法[J];智慧健康;2017年20期

7 尹宁;代扬杨;生晖;徐桂芝;;基于复杂网络的磁刺激内关穴脑皮层功能连接分析[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年06期

8 王强;田水;汤浩;阎锐;史家波;陈瑜;卢青;姚志剑;;膝下前扣带回与背外侧前额叶的功能连接提示抗抑郁早期疗效[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8年06期

9 赵志莲;韩璎;安彦虹;李会杰;卢洁;李坤成;;遗忘型轻度认知损伤患者半球间镜像同伦功能连接变化[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年03期

10 郭建;崔淑慧;郭毅佳;周杰;陈宁;周沐科;张阳;何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庆宝;董峰;闫芬;李贝;冯士刚;张武田;沈钧贤;唐一源;;汉字加工过程中的功能连接分析[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志晔;陈小燕;于生元;;药物过量性头痛患者脑部边缘区功能连接改变[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3 陆加明;戴玉田;陈峗;张鑫;王慧婷;青钊;韩鹏;李茗;杨白冰;朱斌;张冰;;功能连接密度及脑网络属性改变探讨早泄患者的大脑多巴胺通路内功能连接失调[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7年

4 阎锐;姚志剑;汤浩;韩莉;罗国平;卢青;;中青年抑郁症患者脑区功能连接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武红利;;尾状核功能连接纵向变化与难治性面瘫患者面部表情功能恢复的相关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9年

6 廖峥娈;于恩彦;谭云飞;仇雅菊;朱俊鹏;王珏;王欣慰;汪宏;;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后扣带回皮质和全脑有向功能连接的研究分析[A];2014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7 刘云瑞;贵文君;樊东琼;雷旭;喻婧;;老年人睡眠相关的脑结构和脑功能连接的改变[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8 郑党;饶俪琳;陈杰;杨柳青;王峗;李纾;徐凯彬;周媛;;青少年及早期成年人中风险倾向与脑岛-前额叶功能连接的遗传和环境重叠[A];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2017年

9 黄晖;邱江;;COMT Val108/158Met多态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以及创造性行为三者关系探究[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10 胡德文;;脑网络与模式识别[A];第三届全国神经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张晶晶;期待快乐,才能更快乐[N];中国科学报;2019年

2 ;Intel放弃Grantsdale Wi-Fi接入计划[N];计算机世界;2004年

3 专栏撰稿人 林东明;抢占“数与网”时代传播制高点[N];新疆日报(汉);2014年

4 王皓;IBM:虚拟所有计算资源[N];计算机世界;2006年

5 本报记者 刘燕;一条网线改变中国[N];科技日报;2014年

6 ;WLAN巧互连[N];网络世界;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燕;基于静息态fMRI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预后预测及rTMS疗效评估[D];浙江大学;2019年

2 贺辉;基于磁共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动态脑网络特征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王珊珊;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年

4 赵治瀛;成瘾脑网络的新型调节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马琼敏;脑磁共振数据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6 冯枫;阿尔茨海默病及遗忘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海马结构及功能连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8年

7 戚荣丰;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功能连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神经病理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8 蔡素平;阿尔茨海默症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结构与功能特征的磁共振影像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魏鲁庆;帕金森病伴发抑郁障碍的脑网络机制[D];西南大学;2018年

10 陈一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特征及进餐前后大脑功能连接变化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照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婷;首发未治疗抑郁症患者脑结构和功能连接改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2 姜蕾;认知行为治疗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功能连接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

3 朱鸿睿;基于fMRI动态功能网络的智商个体差异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4 张星星;甲醇诱发脑退变猕猴模型脑功能连接模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黄木华;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默认网络及丘脑皮层系统的动态功能连接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6 张烨梅;女性non-NPSLE患者脑皮层结构重塑及其功能连接的MRI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7 余宏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杏仁核亚区功能连接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8 陈玲珑;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儿童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脑功能连接密度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9 罗欣欣;高血压对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后扣带回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10 崔尧;基于电生理默认模式网络的睡眠转换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09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09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6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