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多模态MRI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1 15:08
【摘要】:第一部分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MRS研究目的:氯胺酮具有明显快速的抗抑郁作用,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同样良好,但是其抗抑郁神经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试图探索氯胺酮快速抗抑郁神经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方法:应用MRS技术采集20例健康对照和20例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及安慰剂滴注前(基线)、滴注后2小时、24小时、7天四个时间点的前扣带回膝部和中扣带回前部的磁共振波谱资料。与健康对照比较,观察难治性抑郁症在上述脑区存在异常的脑生化代谢指标;观察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在上述四个时间点的脑生化代谢指标的变化模式。结果:1.与健康对照比较,难治性抑郁症左侧前扣带回膝部Cho/Cr、MI/Cr明显减低(p0.05),NAA/Cr、Glx/Cr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前扣带回膝部及两侧中扣带回前部Cho/Cr、MI/Cr、NAA/Cr、Glx/C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以HAMD-17评分减分率50%为有效标准,共13例患者氯胺酮治疗有效,但是我们在氯胺酮滴注后各时间点各脑区均未检测到脑生化代谢物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结论:1.难治性抑郁左侧前扣带回膝部存在细胞膜合成或降解异常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提示可以将左侧前扣带回膝部作为难治性抑郁治疗的靶区。2.应用现有的MRS技术研究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神经机制有技术局限性。第二部分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rs-fMRI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氯胺酮滴注前后难治性抑郁症静息态脑功能变化模式,明确其治疗难治性抑郁的疗效时间窗,试图探索氯胺酮抗抑郁的神经机制,并为其有效性提供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方法: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方法ReHo与fALFF分析20例难治性抑郁症与20例健康对照的静息态脑功能差异以及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在基线、滴注后2小时、24小时、7天的静息态脑功能指标变化模式。结果:1.与健康对照比较,难治性抑郁症左侧顶下小叶、双侧扣带回ReHo值增高,右侧小脑后叶及左侧岛叶的ReHo值减低;左侧颞下回、颞中回fALFF值增高,右侧额中回fALFF值降低(p0.001,cluster≥50)。2.氯胺酮滴注后24小时,13例治疗有效患者左侧扣带回ReHo值及左侧颞中回fALFF值较基线水平减低趋于正常(p0.001,cluster≥50)。3.基线水平功能异常的脑区在氯胺酮滴注后2小时、7天未检测到变化(p0.001)。结论:1.氯胺酮滴注后24小时,治疗有效患者左侧扣带回及左侧颞中回的功能恢复可能是氯胺酮此时效果最佳的神经机制之一。2.氯胺酮抗抑郁2小时起效且有效性持续一周可能是通过其他神经基础实现。第三部分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DKI研究目的:扩散峰度成像(DKI)技术在探索神经组织发育性或病理性改变时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评估DKI技术在探索难治性抑郁症脑白质异常中的能力以及应用DKI技术探索氯胺酮抗抑郁神经机制,同时为其有效性提供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方法:采集20例健康对照和20例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及安慰剂滴注前、滴注后2小时、24小时、7天共四个时间点的的DKI数据,然后使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分析难治性抑郁症与健康对照比较脑白质微观结构的改变,并且分析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在上述四个时间点的脑白质微观结构变化模式。结果:1.与健康对照比较,难治性抑郁症主要表现为多个脑区的扩散指标FA值的降低、MD、AD、RD的增加以及峰度指标MK、AK、RK的减低(p0.001,cluster≥50)。2.与基线比较,13例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主要表现为多个脑区的扩散指标FA值的升高、MD、AD、RD值的降低以及峰度指标MK、AK、RK的增加(p0.001,cluster≥50)。3.胼胝体、内外囊以及辐射冠在氯胺酮治疗后微观结构完整性得到恢复。4.氯胺酮滴注后2小时脑白质微观结构开始改善,24小时最为明显,7天时减少。结论:1.DKI技术可以敏感检测出难治性抑郁症脑白质的异常改变,也可以敏感检测出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脑白质微观结构改变。2.胼胝体、内外囊以及辐射冠的微观结构完整性恢复可能是氯胺酮抗抑郁的神经基础之一。3.应用DKI技术可以为氯胺酮抗抑郁的有效时间窗提供一定的影像学方面的客观依据。
【图文】:

患者,氯胺酮,时间点


氯胺酮治疗有效患者各时间点HAMD变化

变化情况图,自杀意念,氯胺酮,治疗前后


1图 1.2 7 例有自杀意念患者氯胺酮治疗前后 BECI-SSI 评分变化情况1.2.2 难治性抑郁症氯胺酮治疗前后 MRS 结果分析与健康对照比较,难治性抑郁症左侧前扣带膝部 Cho/Cr、MI/Cr 值明显减低(P<0.05),NAA/Cr、Glx/Cr 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前扣带回膝部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9.4;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霞;;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现状[J];医疗装备;2019年12期

2 赵青枫;王海明;马莉;鲍天昊;;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66期

3 蒙丽;;老年难治性抑郁症40例临床诊治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年04期

4 彭薇;贾志云;龚启勇;;难治性抑郁症神经影像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8年05期

5 李晶;;电休克疗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6年16期

6 白天山;黄平;寇绍杰;;深部经颅磁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对其睡眠质量、负性情绪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7年02期

7 户小琼;;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人性化护理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年35期

8 于永辉;;喹硫平辅助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7年09期

9 李洪兴;王哲;尹忠民;;立体定向手术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症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4年12期

10 周大金;胡慧英;周俊杰;蒋桂珍;;难治性抑郁症与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励丽;阮列敏;陈夏仙;;2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甲状腺的激素水平变化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阮洪杰;;难治性抑郁症中西药并用治验[A];全国第十一次精神卫生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3 任列;;难治性抑郁症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阮洪杰;;难治性抑郁症中西药并用治验[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5 胡莺燕;;生活事件与难治性抑郁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郑会蓉;彭红军;张丽;贾福军;于瑞丽;张燕;李凌江;;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的默认网络及认知控制网络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高代林;徐佳军;舒建明;张国莺;杨彦春;孙学礼;;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高代林;徐佳军;舒建民;张郭莺;杨彦春;孙学礼;;文拉法辛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难治性抑郁症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许可;;耳甲部电针剌激术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9年

10 彭红军;郑荟蓉;李凌江;张燕;刘建斌;单保慈;李则宣;李卫晖;周建松;;高频经颅磁刺激提高难治性抑郁症左侧额中回脑白质微结构整合水平[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苏亮;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新契机[N];健康报;2005年

2 李敏华;“神奇蘑菇”提取物用于难治性抑郁症[N];医药经济报;2016年

3 本版编辑邋凌清 梁伟 徐铮奎;争议中的漫漫审批路[N];医药经济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李阳和;面对高压,,要学会从容生活[N];健康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边海曼;氯胺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与机制的多模态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何畏;难治性抑郁症的皮层信息加工:共病影响、认知及情绪处理功能[D];浙江大学;2013年

3 郑会蓉;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及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莹;药物难治性抑郁形成的炎症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娇;耳电针(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观察及脑机制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年

2 陈以琳;难治性抑郁症HPA轴的变化[D];兰州大学;2019年

3 黄志勇;过度概括化自传体记忆在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9年

4 张琦;不同疗程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5 唐娴;难治性抑郁症与非难治性抑郁症视觉事件相关电位的对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张奉玉;度洛西汀联合拉莫三嗪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D];青岛大学;2017年

7 刘艺昀;吲哚洛尔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任列;难治性抑郁症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刘阳;难治性抑郁症认知功能特征与疗效的初步分析[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郑军然;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其疗效的初步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0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10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a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