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基于大脑灰质结构变化的睡眠剥夺易损性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8 07:15
【摘要】:睡眠剥夺会损伤人的认知功能,而损伤的程度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即睡眠剥夺易损性。行为学研究表明睡眠剥夺易损性是人的特质属性,但其潜在的神经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以往研究发现,睡眠剥夺易损性与脑功能可塑性变化有关,但有关大脑灰质结构在睡眠剥夺后是否也会发生可塑性改变,并呈现灰质结构的易损性,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探索大脑灰质结构在睡眠剥夺后的变化以及其与行为学易损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灰质结构相关的大脑功能的变化。首先,本论文基于结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据,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分析24小时睡眠剥夺前后大脑灰质密度的改变,并与行为学指标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睡眠剥夺后前额叶部分脑区的灰质密度显著增加。在行为学方面,发现睡眠剥夺后被试嗜睡程度增加,正性情绪减少同时负性情绪增加,精神运动警觉性任务(Psychomotor Vigilance Test,PVT)反应速度下降,表明警觉性下降。前额叶灰质密度变化量与睡意正相关,亦与PVT最快的10%的反应速度正相关。这可能是一种结构上的“代偿”机制,反映了大脑结构的可塑性以及其在睡眠压力下的弹性。这些脑区灰质密度的变化可能是行为学表现改变的结构基础。其次,本论文基于睡眠剥夺前后直接做差得到的结构MRI的差值图像,对全脑水平上脑灰质密度的变化与认知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睡眠剥夺后睡意的增加与中扣带皮层密度的变化量显著正相关;而负性情绪的增加与杏仁核皮层密度的增加量显著正相关,亦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密度的减少显著负相关。前人研究表明,腹内侧前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神经通路是控制情绪的关键,前者通过抑制杏仁核的活动来抑制负性情绪的产生。本论文发现的杏仁核皮层和内侧前额叶与负性情绪之间的相反的相关性趋势,可以作为解释这一神经通路作用机制的证据。最后,本论文基于功能MRI数据,选取上述分析中得到的灰质结构异常脑区作为种子点,对睡眠剥夺前后种子点区域的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及功能连接密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 Density,FCD)的变化,及其与灰质密度变化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前额叶与海马、脑干、丘脑、杏仁核之间的FC在睡眠剥夺后显著降低,壳核与丘脑、中扣带回与岛叶皮层等脑区之间的FC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解释了睡眠剥夺造成的行为学损伤的神经基础以及可能存在的代偿机制,但功能的变化与结构变化之间未发现线性相关性。FCD分析发现,右侧额上回和右侧额中回的FCD在睡眠剥夺后显著降低。前面研究发现的这两个脑区灰质密度的显著增加可以解释为大脑为了维持一般性表现水平而产生的代偿机制,但未发现两者之间的显著相关性。睡眠剥夺后腹内侧前额叶皮层FCD值亦显著降低,这可能导致其对杏仁核抑制作用减弱,进而表现出负性情绪的增加。这一发现在功能层面上验证了睡眠剥夺对该神经通路的影响。此外,岛叶皮层的FCD变化与灰质密度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合其与负性情绪增加的显著相关结果,这些发现表明在睡眠剥夺过程中该脑区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行为学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的改变。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前后大脑存在体素级别的灰质密度差异,且行为学的易损性与灰质结构有关。希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理解睡眠剥夺易损性的神经机制提供一定的影像学证据。
【图文】:

昼夜节律,生物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就是“昼夜节律”,这是生物在进化中产生的对地球 24 小时自转现象适应的结果。“昼夜节律”也称为“生物钟”,其在体内的周期几乎正好是 24 小时,与地球自转的周期一致。在大多数生物中,内部同步的生物钟使生物体能够预测与昼夜周期相对应的环境变化,并相应地调整其各项生理活动。生物钟是驱动昼夜节律的核心机制,它们由三个主部分组成:一个周期约为 24 小时的中枢生化振荡器;这个中央振荡器的一系列输入通路;与振荡器的不同阶段相联系的一系列输出通路,在整个有机体中调节生物化学、生理和行为的节律。人体的昼夜节律表现如图 1.1 所示。昼夜节律振荡器在人体组织中无处不在,它们由内源性和外源性信号同步,以组织特异性的方式调节生物全天的转录活动。

睡眠结构,人类


第一章 绪论不相同。前人研究表明,N2 阶段下的特殊波形纺锤波和 N3 阶段下的慢波在学习和记忆功能中都起到关键性作用。此外,快速眼动睡眠对于人类情绪调节至关重要[15, 16]。总而言之,睡眠具有重要的体内平衡功能,在睡眠期间,身体的大多数系统处于合成代谢状态,有助于恢复免疫、神经、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功能,这些系统在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于维持情绪、记忆和认知功能至关重要。睡眠对于人类是不可或缺的,充足且质量高的睡眠在保持良好的心情和认知敏锐度,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维持身体机能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40;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雨薇;谭文斐;;睡眠剥夺后相关基因改变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9年06期

2 刘艳骄;胡志安;陈芳;吴慧涓;;睡眠剥夺及相关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年03期

3 刘陶;郁婧;钱召强;王浩权;张金铭;韩静;;两种睡眠剥夺模型对小鼠情绪和学习记忆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5期

4 ;健康快报[J];人人健康;2017年19期

5 倪丽艳;唐吉友;;睡眠剥夺对癫沲发作的影响机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6 陈晓翠;沙志晶;;睡眠剥夺对飞行员的影响及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11期

7 陈利华;胡幼平;罗荣;杨玉龙;;电针百会、三阴交对大鼠睡眠剥夺细胞因子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9年11期

8 唐晋;谢鹏;;睡眠剥夺在神经科学的研究现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9 隋月林;李吉勇;胡庆;朱建中;孟晨阳;李积胜;校审;;睡眠剥夺与学习记忆[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年04期

10 徐健,颜崇淮,沈晓明;睡眠剥夺损害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微;薛蓉;;海马IGF-1/PI3K/Akt信号通路在小鼠REM睡眠剥夺后认知功能损伤机制中的作用[A];第八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暨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9年

2 李自强;秦晔;苏彤;崔轶;唐云翔;;睡眠剥夺对个体认知重评能力的影响[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3 宋国萍;苗丹民;皇甫恩;陈足怀;冯学文;;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和行为的影响[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杨素荣;孙慧;姚明辉;;连续睡眠剥夺对未成年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机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5 李砚锋;詹皓;辛益妹;唐桂香;韦四煌;;48h睡眠剥夺对正常男性青年单、双重任务操作能力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李宁;汪f,

本文编号:26190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190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a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