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两种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多种临床指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4-17 21:38
【摘要】:目的:(1)调查了解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体位实践与指南的差距,探讨影响护士决策床头抬高角度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培训方案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方向;(2)通过随机对照研究对比临床常见的床头抬高20°体位和循证推荐的床头抬高30°体位对患者多种预后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护士体位实践提供证据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1)在调查研究中,统一培训调查员,采用同一型号的量角器和相同的测量方法对2018年6月-7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个ICU的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床头角度进行现场测量,并将测量的角度和收集的患者疾病资料登记在自制的《床头抬高观察表》中,测量后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认知调查表》对其当班责任护士进行相关认知调查。(2)在随机对照研究中,以2018年8月-2019年1月入住山西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外科ICU、呼吸内科ICU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7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到两组(床头抬高20°组和床头抬高30°组)中,两组除了床头抬高角度不同外,其余措施均按照科室护理常规和共同的护理措施进行。结果:(1)调查研究结果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1名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床头角度进行了现场测量,共测量床头抬高角度591例次,平均角度为(16.49±7.06)°,10°~20°最常见,指南中床头抬高30°~45°体位在实践中落实不理想。被调查护士对床头抬高相关内容的认知处于中等水平。有无颅脑手术、压疮评分、是否肠内营养、是否使用镇静剂、意识状态、平均动脉压、护士认知得分及观察时间是床头抬高角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表明临床实践中床头抬高的实际角度受护士主观认知水平和患者客观疾病状态的共同影响。(2)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床头抬高20°和30°在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压疮发生率、2h内骶尾部温度升高和平均动脉压变化方面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1)护士对体位重要性、潜在风险的认知以及患者的病情状况均是影响机械通气患者体位决策的重要因素。护士在实践过程中为保证患者的安全,更倾向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己的专业判断为患者决策体位。(2)相比床头抬高20°,对预防VAP可能更为有效的床头抬高30°并不会增加压疮和血压变化的风险,对机械通气患者而言是相对安全的体位,且与床头抬高45°相比,抬高30°舒适度更佳,更易被护士认可和采纳,可作为体位决策的首选。
【图文】:

示意图,床头,示意图,研究者


每次翻身后当班责任护士在翻身卡上签字。为防止患者身体下滑,可给枕或摇起膝下支架 5°~30°[75],压疮高风险患者,对可能受压的骨突部外侧、内外踝部、髋部、足跟)采用泡沫敷料或防压疮垫进行保护。制作床头抬高角度标识使护士更为直观准确的将床头抬高至研究角度,研究者设计床头抬高角床头抬高指定角度时床头最高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水平对应地在患者上用红蓝胶带做相应的标识,红色代表 30°,,蓝色代表 20°,确定患者由研究者将相应红蓝标识标记于床头支架。当床头最高点与标识水平指定要求(见图 3-1)。由研究者统一培训科室护士,嘱咐每班责任护识为患者抬高床头于研究角度。由每班小组组长和研究者不定时检查头至指定高度。震动排痰、红外线治疗、擦身等需较长时间变动体位的治以后进行。支架

对象,急性加重期,呼吸机,患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及科室实际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有效机械男性 53 名,女性 34 名,年龄 26~93(67.23 13.31)岁。入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ase,AECOPD) 14 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 8 名,肺重症哮喘 5 名,呼吸困难待诊 3 名,脑出血 12 名,脑梗死 9 名占位 7 名,脑积水 3 名。其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 69 名,行气管气管插管后再行气管切开术者 11 名。所有 MV 患者使用有A 或 Drager 呼吸机,呼吸机统一由呼吸科管理。呼吸机参数由呼吸治疗模式均为压力支持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pressure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PSV-SIMV)。研究期间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06 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珍妮;;集束化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9年18期

2 张春旭;阐玉英;王新;张文燕;柏振江;施倩倩;朱笑笑;;机械通气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中毒患儿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年08期

3 张其霞;蔡晓丹;方振红;孔海燕;;无镇静方案在综合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年03期

4 于文双;代庆春;陈然;;对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对其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7年08期

5 李正本;和淑英;宋会莲;惠文敏;邢园园;宋珊珊;;呼吸道烧伤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12期

6 韦中盛;许建国;罗斌;李军;林剑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肺泡灌洗液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及白介素-6的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16年02期

7 吴先龙;周燕飞;;集束化管理预防脓毒血症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23期

8 谢丹萍;;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伴Ⅱ型呼吸衰竭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年32期

9 茆伟伟;;慢性肺心病患者机械通气时内源性呼气末正压的测定及意义[J];健康之路;2016年10期

10 陈东;郭峻氚;肖东;;关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分析[J];人人健康;2017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岚;;呼吸重症监护室内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及护理对策分析[A];2014年河南省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新理念及新业务、新技术研讨班论文集[C];2014年

2 周红;;ARDS机械通气期间监护体会[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高秋琦;林锡芳;王丹;;机械通气期间腹泻的预防[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树云;;急诊加强治疗病房机械通气临床资料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秦英智;;机械通气的新模式,我们真的需要吗?[A];中国危重病医学大会-2011暨北京医学会重症医学年会汇编[C];2011年

6 于湘友;;机械通气对颅内灌注的影响[A];重症呼吸——肺与多器官衰竭——中华医学会第一次重症呼吸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李玉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与护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耿玉秀;温宇;崇巍;;机械通气患者院内病死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陈琳;朱惠莉;;老年患者机械通气撤机的若干问题[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陈敏英;;机械通气治疗休克——利与弊[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重症心脏全国学术大会暨第二届西湖重症医学论坛、2013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刘道安;天津第三中心医院两项机械通气研究成果通过鉴定[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2 解放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高德伟;重症COPD宜早行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刘清泉;围机械通气治疗期的中医药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户宁;机械通气救治左心衰竭体会[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泓;机械通气对心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2 李雪花;机械通气对新生猪神经系统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5年

3 刘海沛;发育肺生长因子表达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高敏;自噬在机械通气所致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5 潘维忠;依法利珠单抗对大鼠机械通气所致肺损伤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赵卫国;死腔内气体吸出技术治疗呼吸衰竭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7 王彬;整合素αVβ3在机械通气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8 王涛;肺复张联合小潮气量机械通气对ARDS肺保护作用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王春飞;基于模糊逻辑的机械通气辅助决策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10 陈华永;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对大鼠机械通气引起肺损伤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婧;两种不同角度的半卧位对机械通气患者多种临床指标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吴淼;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肺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3 张文敬;心率变异性分析评价全麻手术中机械通气压力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4 程婷婷;机械通气患者早期不同营养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5 徐晓婷;血浆中肌肉组织特异性微小RNA与机械通气患者膈肌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6 刘芙香;肺内气体分布导向的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临床研究[D];东南大学;2018年

7 任奇;神经调节辅助通气改善机械通气人机同步性的Meta分析[D];浙江大学;2018年

8 梅翔;成人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8年

9 罗尚荣;联合应用镇静评分工具对机械通气患者行镇静护理的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7年

10 龚阳;机械通气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31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31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6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