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分子印迹技术在血型鉴定和血型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6 21:09
【摘要】:输血反应是由于血型不匹配导致的机体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严重的输血反应会导致死亡。准确的血型鉴定是血型匹配的前提,而对于难以保证血型匹配的情况,如紧急输血时某种血型血源尤其是稀有血型血源短缺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输血反应的发生,需要将血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除去或者“屏蔽”以提供所需血型细胞的替代品,即通过血型转化消除红细胞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所以血型鉴定和血型抗原免疫性的消除是避免输血反应的现有手段。常规的血型鉴定方法是观察红细胞是否与相应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判断血型,但血型抗体尤其是稀有血型抗体的获取十分困难,而且蛋白质的保存运输成本较高,易受温度、pH等条件影响其活性;另一方面,采用聚乙二醇和聚多巴胺对红细胞进行包裹修饰的方法来消除红细胞的免疫原性取得了成功,这种包裹能消除所有血型抗原的免疫原性,但是包裹的“严密性”可能会影响红细胞行使除携氧外的其它生理功能,如物质转运、信号接收等。目的:通过引入分子印迹技术突破上述血型鉴定和血型化学转化法中的限制,实现血型鉴定的非蛋白鉴定和红细胞由B型向O型的特异性转化。方法:本论文根据B型抗原与A及O型抗原决定簇结构仅一个糖基分子的差异,设计并成功合成了能特异性识别B抗原末端特有糖基的分子印迹微球和分子印迹水凝胶,将两种材料分别应用于血型鉴定和血型转化中。结果:将分子印迹微球吸附在玻璃纤维试纸上后,它表现出对B型红细胞较强的特异性吸附作用而对A及O型红细胞的吸附较小,吸附后的试纸还能通过联用智能手机进行三原色光谱分析实现B型红细胞的鉴定;分子印迹水凝胶修饰的B型红细胞则与B抗体发生较弱的凝集反应,但A型红细胞仍与A抗体发生较强凝集反应,表明利用分子印迹水凝胶在血型转化应用中的潜力。结论:上述实验说明分子印迹方法的引入成功地实现了B型红细胞的非蛋白鉴定和红细胞由B型向O型的特异性转化,并且由于分子印迹方法具有通用性,因此有望将该方法应用于其它血型的鉴定和转化,分子印迹技术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图文】:

半乳糖,模板分子,结构式,血型抗原


成本和精密的实验室仪器成本,而将分于分子印迹的血型鉴定中的合成方法的同时实现对血型的不依赖于实验室性地屏蔽血型抗原在众多化学修饰法到血型转化中,,以期对特定血型抗原的饰法在血型转化中的应用限制。系统中,A、B、O 抗原结构仅表现为糖 血型的抗原决定簇(糖蛋白中具有免疫半乳糖(B 型),而 H 抗原(O 型抗原)末据这一差别可以设计分子印迹材料识的半乳糖分子的 1 号碳原子上的羟基基脱水形成 1,3 糖苷键,所以本论文采糖分子(苯基-D-吡喃半乳糖苷, P-Ga示)。

标准曲线,紫外可见光吸收,模板分子,标准曲线


图 2-1 模板分子的紫外可见光吸收标准曲线。0、50、100、200、300、400、500ppm 的模板分子的吸光度值分6、0.342、0.608、1.074、1.353,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0.000.9979,说明在浓度范围为 0-500ppm 时,模板分子的吸光度值与呈良好的线性相关,因此可以根据模板分子在 267 nm 左右的吸分子的浓度,后续的关于吸附实验中计算吸附量的公式为:Q= 0 0× 0× Q 为吸附量(mg/g),A0为吸附前吸光度值,A 为吸附后上清液度值,C0为吸附前模板分子的浓度(μg/mL),V 为溶液体积(mL料的质量(mg)。2 分子印迹功能单体的选择各 MIP 的分散性及平衡时的吸附量如表 2-1 所示:表 2-1 各 MIP 在 PBS 中的分散性及平衡吸附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4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波;张荣;;全自动血型常规检测影响因素探讨与应对[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8年12期

2 胡忠涛;;用三种药品模拟血型鉴定[J];中学生物学;2010年12期

3 本刊综合;;血型的那些事儿[J];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17年12期

4 傅世秀;;实验课:让学生动起来[J];教育家;2016年39期

5 陈赛;彭传华;王群兴;;卡式血型鉴定假性凝集结果的分析与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02期

6 王秀菊;李绣萍;蒋绍玮;杨青青;杜公俭;石鹏;高明;;冷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困难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3年03期

7 黄秋兰;范德平;高守霞;沈钰萍;;基层医院血型鉴定流程的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2期

8 郭美祥;韩轩茂;刘学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型鉴定错误并误输血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年09期

9 周金安;魏晴;;高效价抗-M抗体引起血型鉴定困难1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01期

10 徐艳;文永;;血型鉴定错误原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原敏;殷苏华;;卡式血型鉴定出现双群结果临床意义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2 吴城;姚明;肖旺频;;围术期血型鉴定异常变化一例[A];2006年浙江省麻醉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黄开泉;;卡式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4 黄旭颖;李剑平;;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报告[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岩;;初筛血型鉴定错误的分布情况及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八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16年

6 李凤;车进;张燕华;麻静敏;李美霖;陈兰兰;王伟丹;李天君;;戴安娜血型仪在血站疑难血型鉴定中的应用[A];中国输血协会第八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16年

7 王欣欣;张素能;;血液标本质量对血型鉴定的影响[A];中国输血协会第八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16年

8 龚卫锋;张养民;;血型弱抗原与弱抗体检测[A];中国输血协会第八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16年

9 冯晓;楼洪萍;洪慧东;陈兆军;向东;;一例B亚型的血型鉴定及其输血策略探究[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邓叶华;谢毓滨;王清;邹彬彬;曹丽群;;一例B(A)血型的血清学检测及基因测序分析[A];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田勘;孩子血型竟可以与父母不同?[N];北京日报;2019年

2 康娟;血型转化技术将为临床带来充足血源[N];中国青年报;2007年

3 通讯员 曹微微;太罕见![N];大众卫生报;2017年

4 李南岭;深圳一血型研究填补多项国际空白[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孙宁华;苏大RhD血型定型(IgM)试剂填补国内空白[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刘涛;热血真情,为生命保驾护航[N];太原日报;2019年

7 通讯员 孔健 记者 张立祥;山东:无偿献血者用血费用即时返还[N];健康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刘涛;无偿献血为何有偿使用?[N];太原日报;2010年

9 记者 彭放 通讯员 周红艳;省市共建全国一流“三个中心”[N];长沙晚报;2017年

10 记者 白鹏飞 通讯员 李小飞;济南血站:输血新技术保群众“血脉”[N];济南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敏;DEL血型与抗-D同种免疫相关性及其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2 郁成雨;人红细胞A→O血型改造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江龙;分子印迹技术在血型鉴定和血型转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叶延瑶;高通量血型基因分型技术的建立及应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3 张洪;血型超快速智能分型系统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4 赵晓静;公众理解科学的多层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

5 张强;磁珠和荧光编码微球标记的微阵列血型鉴定技术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6 刘兰婷;新生儿脐带血ABO血型鉴定及其质量控制方法探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51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51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