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即时生物电阻抗测量信息与危重症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5 05:55
【摘要】:目的危重症病情及预后判断手段的简便性、快捷性仍有待改进。本研究通过前瞻观察性研究对危重病患者生物阻抗分析(BIA)参数与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BIA在评估预后方面应用的可能性。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自愿参加的患者。入选后即使用QuadScan4000BIA设备测量患者多频生物电阻抗,并采用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II(APACHE II)、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II(SAPSII)及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分析临床预后与BIA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入选201例患者,90天死亡率35.8%。患者生物电阻抗值与电流频率的关系与指数函数拟合度高(平均决定系数R2=0.987),并得到回归系数S值。BIA得到参数还包括相位角(PA)、阻抗比(200kHz/5kHz阻抗比,IR)及人体成分数据细胞外水(ECW)、细胞内水(ICW)及总体水(TBW)等。7天死亡组患者ECW/体重比值、ECW/TBWL比值、IR、S值显著高于存活组,而PA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90天死亡组患者ECW/体重比值、IR、S值显著高于存活组,PA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SAPSII外,S值是7天及90天唯一的死亡独立危险因素(p0.01)。预测7天及90天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值中 SAPSII 最高(7 天 AUC 值 0.75,95%CI 0.68~0.809;90 天AUC值0.779,95%CII0.715~0.834);而BIA参数中S值八1AUC值最高(7天AUC 值 0.729,95%CI 0.660~0.791;90 天 AUC 值 0.701,95%CI 0.632~0.763),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频数分布图显示,S值-25.5时患者7天、90天死亡率为0,大于此值者死亡率随着S值增加而线性升高;而SAPSII彡33的患者死亡率变化很小,分值在33~55区间段时死亡率随分值增加而线性升高,分值55时死亡率为100%。结论电流频率自然对数值变化下的电阻抗值变化率S值和SAPS II是危重患者7天及9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预测7天及90天死亡的精确度无差异,前者预测存活患者更好,而后者预测死亡患者更好。BIA可用于评估重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
【图文】:

生物电阻抗,多频,导联,方法


在彼此接触;脱去右侧鞋袜,按照机器要求,将自粘式电极分别放置在右手第三逡逑掌骨最远端部分、手腕和右脚第二跖骨最远端部分、脚踝中央部分,随后将测量逡逑导线连接到电极上,输入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后开始测量(图1)。测逡逑量结果包括5k、50k、100k及200kHz频率下的电阻抗值、总体水(TBW)、细胞逡逑外水(ECW)、细胞内水(ICW)、电阻抗比(IR,,邋200kHz邋/5kHz的电阻抗比值)逡逑和相位角(PA)。逡逑3IA逡逑图1.四导联多频生物电阻抗电极连接方法逡逑2.逦2危重症评分在对患者测量BIA时即记录患者生命体征、血管活性药物使逡逑用剂量、生理学结果,计算其APACHE邋II、SAPS邋II、SOFA评分。逡逑3.

参数,敏感性,特异性,阻抗比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逡逑各项指标对患者死亡预测精确性的比较逡逑对于7天死亡的预测,3项危重症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逡逑(AUC)最高为SAPS邋11(0.747),而BIA参数最高为S值(0.729),邋S值及BIA其他逡逑参数PA、阻抗比的AUC值与3项危重症评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对于90天死亡逡逑的预测,同样是SAPSII的AUC最高(0.邋779),而BIA参数中也是S值最高(0.邋701),逡逑且与SAPS邋II无显著性差异,除PA外其他BIA参数显著低于SAPS邋II邋(P<0.邋05)。逡逑上述危重症评分、BIA参数校准度都良好(P>0.邋05)。预测7天死亡S值的特异逡逑性及敏感性分别为0.邋471及0.邋903;预测90天死亡特异性S值的特异性及敏感逡逑性分别为0.邋581及0.邋778。无论是预测7天还是90天死亡率,S值的敏感性均高逡逑于邋SAPS邋II邋(S邋vs邋SAPS邋II:逦7邋天死亡邋0.邋903邋vs邋0.邋839;邋90邋天死亡邋0.邋778邋vs逡逑0.597)(图邋2、表邋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作舟;王作人;;5—11 生物电阻抗基础[J];医学物理;1987年Z1期

2 孙大金;;第五届生物电阻抗国际会议的概况[J];国外医学资料.麻醉与复苏;1981年04期

3 李飞;李铁求;周其赵;郭文彬;景晓玮;邹亚光;毛向明;;83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应用夜间生物电阻抗容积测定的结果分析及意义[J];中国性科学;2009年05期

4 刘慧燕;方海田;艳茹;德力格尔桑;;牛宰后肌肉生物电阻抗值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肉类研究;2007年10期

5 董秀珍,史学涛,秦明新,尤富生,汤孟兴,刘锐岗,付峰,吴小明;生物电阻抗特征参数测量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6 马亚琪;田娜;付丽娜;陈孟华;;生物电阻抗分析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容量评估中的临床应用[J];宁夏医学杂志;2018年03期

7 毛光金;沈林勇;张煜辉;金定毅;;生物电阻抗测量实验的设计与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4年01期

8 封志纯,王永午,钱国正,徐建平;小儿整体生物电阻抗测量方法的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4年03期

9 李希臻;国际生物电阻抗会议和地中海地区生物医学工程会议在南斯拉夫召开[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4年01期

10 宫伟彦;吕婧华;王妍;沙洪;任超世;;生物电阻抗测量电极的阻抗特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妍;宫伟彦;任超世;赵舒;沙洪;;用于生物电阻抗测量的电极阻抗特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董秀珍;;生物电阻抗断层成象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A];第五届心脏学会、第八届心功能学会及《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大会心血管学基础和临床专题报告、继续医学教育与研究生专题讲座专题报告资料[C];2000年

3 王凌航;左力;王梅;;生物电阻抗频谱分析法在评价血液透析病人干体重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陈伟;杨炯贤;;应用标准方法验证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A];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C];2014年

5 陈伟;杨炯贤;;应用三种体成分标准方法对生物电阻抗分析技术评价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临床营养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4年

6 王钦惠;任尚杰;谭超;董峰;;生物电阻抗层析成像敏感场特性分析[A];第36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D)[C];2017年

7 董秀珍;尤富生;秦明新;付峰;史学涛;刘锐岗;汤孟兴;吴晓明;;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基础研究[A];21世纪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邓娟;赵舒;沙洪;;基于新的分段生物电阻抗分析模型的检测系统[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董秀珍;秦明新;汤孟兴;尤富生;付峰;史学涛;刘锐岗;;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胡伟峰;;微炎症状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及生物电阻抗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霍旭阳;颅内血肿水肿的生物电阻抗检测技术及初步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2 常凤香;基于生物电阻抗测量原理的经络诊断数据可视化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王j;生物电阻抗断层成像系统在猪脑内血肿模型急性期实时监护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4 赵舒;多通道阻抗胃动力测量方法仿真与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佳舒;即时生物电阻抗测量信息与危重症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2 张洪伟;基于生物电阻抗谱的注水肉检测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3 庄翠芳;人体生物电阻抗检测技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唐冠英;生物电阻抗分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评估中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5 袁成刚;混频激励下生物电阻抗测量系统[D];天津大学;2005年

6 梁舜;基于生物电阻抗的肱动脉内皮功能检测系统[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7 艳茹;牛宰后肌肉生物电阻抗特性变化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8 翟泽民;生物电阻抗分析用于胃癌患者术前营养评估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9 刘文礼;生物电阻抗测量系统中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李贤宇;生物电阻抗同时多频激励测量电路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79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79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6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