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致复发性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病学和毒力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8:32
【摘要】:研究目的:筛选复发性泌尿系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病例,收集并鉴定尿路致病大肠埃希菌(UropathogenicEscherichia coli,UPEC)菌株;分析UPEC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特征,为临床治疗RUTI提供帮助;分析UPEC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和毒力特征,及其在引起RUTI过程中的生物学作用,为后续探索RUTI的治疗和预防方法提供信息。研究方法:1.通过WHONET软件筛选2011-2015年间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RUTI病例;采用VITEK MS对UPEC菌株进行菌种鉴定;使用VITEK药敏卡分析UPEC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2.使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方法分析 UPEC菌株的同源性特征;使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鉴定菌株的系统发生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按照网站推荐的方法分析。3.使用多重PCR方法分析UPEC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按照相关文献所述方法分析UPEC菌株的血清抵抗能力、运动能力与趋化能力、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以及细胞粘附与侵入能力;UPEC菌株的血清抵抗能力及细胞粘附与侵入能力结果进行菌落计数,运动能力与趋化能力是测定菌落的生长直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则测定每株菌株被结晶紫染液染色后的OD值。4.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差异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经筛选、分离、鉴定共收集得到121例RUTI病例,311株UPEC菌株。这些UPEC菌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大于60%,并且超过75%的UPEC菌株对青霉素类以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而大部分UPEC菌株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以及碳青霉烯类药物较为敏感。随着患者年龄增长,所分离的UPEC菌株对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硝基呋喃类药物耐药率呈下降趋势。超过70%的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UPEC 菌株对复方磺胺甲VA唑以及四环素耐药。住院与门诊患者所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无明显差异。2.经同源性分析后,将RUTI患者分为两组:持留感染组(Persistence)59例,共分离到59株UPEC菌株;再感染组(Reinfection)32例,共分离到64株UPEC菌株。其中,再感染组中初次感染组和再次感染组分别为32例。持留感染组UPEC菌株系统发生型以B2型为主,D型、A型和B1型次之;再感染组UPEC菌株则以A型为主,其次为B2型、D型和B1型,其中,初次感染组的系统发生型主要为A型,D型次之,再次感染组菌株则以A型为主,其次为D型。持留感染组UPEC菌株的ST型以ST131为主,其次为ST648、ST1193.、ST405。再感染组UPEC菌株的ST型以 ST1193 居多,其次为 ST167、ST405、ST648、ST131。3.持留感染组UPEC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因子种类平均为12.3种,而再感染组UPEC菌株为9.5种,两组有显著差异(P0.001)。两组UPEC菌株的血清抵抗能力(P0.001)、细胞粘附能力(P=0.017)及侵入能力(P=0.041)均有显著差异。两组UPEC菌株的运动能力(P=0.858)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P=0.07)没有显著差异。结论:1.本文研究收集的UPEC菌株数量符合统计学分析大样本要求。在临床条件允许情况下,RUTI患者可以选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派酮/舒巴坦等抗菌药物作为用药参考;青霉素类以及喹诺酮类药物已不适合作为RUTI的经验性治疗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厄他培南可作为治疗老年RUTI患者的用药选择。2.UPEC菌株的系统发生型别及MLST型别表明持留感染组UPEC菌株具有更强的毒力,能为后续UPEC菌株的毒力研究提供参考依据。3.UPEC菌株毒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持留感染组UPEC菌株携带有更多的毒力因子,但对正常人机体血清较为敏感;再感染组RUTI患者初次分离的UPEC菌株与持留感染组UPEC菌株具有相类似的生物学特性。UPEC菌株的运动与趋化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可能不是其引起机体泌尿系统持留感染中的关键因素。持留感染组UPEC菌株对泌尿道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粘附与侵入能力可能是其引起机体泌尿系统持留感染的重要前提。
【图文】:

电泳条,统计分析,产物,系统发生


图1邋PCR产物电泳条带结果图逡逑4.3.8统计分析逡逑

菌株,电泳图,再感染,同源性分析


1.PFGE同源性分析结果逡逑对121例RUTI病例的311株UPEC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截取部分电泳图逡逑谱结果如图2所示,H9812标准菌株经酶切后有16条电泳条带,与标准结果较为接逡逑近。所有电泳图谱使用软件Bionumerics分析后,将UPEC菌株分为两组,持留感染逡逑组59例,,共59株菌株(图3)和再感染组32例,共64株菌株(图4)。持留感染组逡逑为经PFGE同源性分析后,同一邋UPEC菌株引起的多次UTI;再感染组为经PFGE同逡逑源性分析后,不同UPEC菌株引起的多次UTI。持留感染组选取每例病例首次分离的逡逑UPEC菌株作为后续研究对象,编号为UR001-UR059,Groupl。再次感染组每例病逡逑例的两株UPEC菌株均选取纳入作为后续研究对象,编号为UR101-UR164,邋Group2。逡逑123456789逦10逦11逡逑fc—i"】i-邋isi逡逑图2邋PFGE电泳图,第1、6、11泳道为H9812标准菌株,其他为UPEC菌株。逡逑3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6.5;R69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斌,叶冬青;耶尔森菌强毒力岛[J];微生物学通报;2003年03期

2 胡静;耶尔森菌强毒力岛的水平转移机制[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3期

3 徐建国;毒力岛和细菌毒力的进化[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9年02期

4 郭耀武,瞿胜,汪斌和;毒力岛杀灭德国小蠊效果观察[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1年04期

5 林国平;“毒力岛”对德国小蠊现场杀灭效果观察[J];卫生杀虫药械;2001年02期

6 潘玲;细菌的毒力岛研究简况[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9年21期

7 岳永杰,孙养信,阮春来;1%毒力岛杀蟑饵剂对蟑螂的灭效研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5年02期

8 张集,叶长芸,徐建国;生物信息学在毒力岛研究中的应用[J];疾病监测;2005年04期

9 程伯鲲;;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LEE毒力岛[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3期

10 李连青,朱庆义,徐建国,程伯鲲,周向红,赵瑞珍,李一平;携带毒力岛大肠杆菌性小儿腹泻[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炯;曾瑾;邓光存;;毒力岛与细菌致病性[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曹虹;陈丽丹;杨军;贡树基;黄胜和;;脑膜炎大肠杆菌毒力岛新基因cgIE的表达、功能分析和鉴定[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史秋梅;张艳英;高桂生;房海;陈翠珍;卢会鹏;王晓珊;李艳云;吴楠;郭杨柳;;水貂致泻性大肠杆菌中耶尔森菌强毒力岛的分子流行病学[A];中国毛皮动物科学研究进展——2014年全国毛皮动物专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4 曹虹;陈丽丹;杨军;贡树基;黄胜和;;脑膜炎大肠杆菌毒力岛新基因cglE的表达、功能分析和鉴定[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徐彬;范红结;;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强毒株自然突变产生的毒力衰减株的特征性分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毒力形成机理研究[A];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6 杨少华;柴同杰;;断奶腹泻幼兔肠致病性大肠杆菌LEE毒力岛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初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吕雪莲;周薇;刘松艳;曹俊;张童利;王曼宇;刘思国;于申业;;肠炎沙门氏菌三种主要毒力岛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免疫效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汇编[C];2015年

8 张悦;李蓓蓓;马志永;;大肠杆菌毒力岛的研究现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程琼;庞瑞亮;王若晨;苏方超;刘军军;魏建忠;孙裴;王桂军;李郁;;不同来源沙门氏菌对小鼠致病力的比较研究及毒力基因的检测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方艳红;孙裴;魏建忠;王桂军;李郁;;沙门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通讯员 施水泉;婴幼儿为何常常腹泻[N];浙江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齐

本文编号:2685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85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9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