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体终板缺损的磁共振研究:分类、分布特征、与Modic改变及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20-06-04 02:38
【摘要】:目的:依据腰椎磁共振(MR)图像上椎体终板缺损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并进一步明确终板缺损与Modic改变(MCs)及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背景:尸体标本上的研究已证实终板缺损常见且与腰痛史相关,需要在活体样本中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探索终板缺损与MCs、椎间盘退变及腰痛的相关性。方法:本课题收集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的所有腰椎MR影像共1440组,筛选出133名具有MCs的患者(男性59名,平均年龄58.9±11.9岁)。系统分析各个节段终板(共1564个)在MR图像上的表现。根据终板缺损在MR图像上的形态学特征,将缺损分为局灶型缺损、边缘型缺损、侵蚀型缺损三类。然后阐明了各类终板缺损位置、大小、分布部位的特点。最后利用回归分析研究终板缺损与MCs和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关系。结果:在本研究中,27.8%的终板发生缺损,且随年龄增大发生率逐渐升高。其中,以局灶型缺损最常见(13.5%),其次为侵蚀型缺损(11.1%)和边缘型缺损(3.2%)。不同类型的缺损在大小和分布部位均有差异,其中局灶型缺损主要分布于L5/S1节段与上腰椎,边缘型缺损多出现在L2/L3和L3/L4节段,侵蚀型缺损多见于下腰椎。整体而言,终板缺损与MCs的分布特点相似,且与MCs的发生显著相关(OR=4.29,P0.001)。此外,缺损面积越大,MCs发生的概率越高,相邻椎间盘的退变更加严重(更低的椎间盘信号、更窄的椎间盘高度、更大的椎间盘突出面积)(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终板缺损在MR影像上具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各自的大小、分布特点均不相同,表明它们是不同的病理改变。此外,终板病损与MCs关系密切,提示终板缺损可能与MCs的发病机制相关。同时,终板病损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提示终板的损伤可能会导致相邻椎间盘发生病理改变。同时,不同类型的终板缺损与MCs以及椎间盘退变的关系不同,提示该分类标准在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
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正文结果逡逑段发生率最高(48.9%,图3),下腰椎终板缺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腰椎(40.0%逡逑s邋21.0%,邋P邋<邋0.001)。上腰椎中终板缺损在椎间盘上下两方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逡逑,但在下腰椎,椎间盘上方终板缺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方终板(54.2%邋vs逡逑5.8%,邋P=0.042)0逡逑不同类型的终板缺损在腰椎的分布特点也不同(图3),局灶型缺损以L5/S1逡逑间盘两侧最多见,但也常出现在上腰椎;边缘型缺损多发生于L2/L3和L3/L4逡逑椎间盘水平;而侵蚀型缺损主要出现下腰椎(图3)。逡逑
图5.邋Modic改变与终板缺损常同时出现逡逑在校正年龄、腰椎节段以及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后,,MCs发生与终板缺损的出逡逑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OR=4.29,邋95%CI邋(3.02?6.08),P<0.001,表3)。分别分逡逑析各类型终板缺损与MCs的关系,发现MCs与局灶型和侵蚀型也有类似的相关逡逑性,但MCs与边缘型缺损无明显相关关系。逡逑1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1.5;R445.2
【图文】:
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逦正文结果逡逑段发生率最高(48.9%,图3),下腰椎终板缺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上腰椎(40.0%逡逑s邋21.0%,邋P邋<邋0.001)。上腰椎中终板缺损在椎间盘上下两方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逡逑,但在下腰椎,椎间盘上方终板缺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下方终板(54.2%邋vs逡逑5.8%,邋P=0.042)0逡逑不同类型的终板缺损在腰椎的分布特点也不同(图3),局灶型缺损以L5/S1逡逑间盘两侧最多见,但也常出现在上腰椎;边缘型缺损多发生于L2/L3和L3/L4逡逑椎间盘水平;而侵蚀型缺损主要出现下腰椎(图3)。逡逑
图5.邋Modic改变与终板缺损常同时出现逡逑在校正年龄、腰椎节段以及椎间盘退变等因素后,,MCs发生与终板缺损的出逡逑现具有显著的相关性(OR=4.29,邋95%CI邋(3.02?6.08),P<0.001,表3)。分别分逡逑析各类型终板缺损与MCs的关系,发现MCs与局灶型和侵蚀型也有类似的相关逡逑性,但MCs与边缘型缺损无明显相关关系。逡逑11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1.5;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智;任付宾;王来藏;王超;张伟光;李建华;;终板造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35期
2 赵凤东;范顺武;Patricia Dolan;Michael Adams;;腰椎终板骨折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实验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16期
3 仝彦格;李现林;谭毅;;终板源性腰痛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年02期
4 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荆俊杰,张锡增;终板池的显微解剖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5 张帆;吕飞舟;王洪立;姜建元;;颈椎终板生物力学与终板形态学及椎间盘退变的关系[J];国际骨科学杂志;2012年06期
6 刘保华;王沛;李冰;;终板角度变化在老年退行性腰椎疾患中的作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陈虹;蒋电明;;65位成人胸腰段椎体终板的凹陷参数分析[J];重庆医学;2011年13期
8 郑建军;庞清江;孙校华;李峰;徐重洋;徐海东;;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终板形态改变的X线特点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年04期
9 赵凤东;范顺武;丁献军;;腰椎终板退变的研究进展[J];中华外科杂志;2006年24期
10 任先军,梅芳瑞,周军海;颈椎终板的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的实验研究[J];西藏医药杂志;1999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军辉;单治;王厘
本文编号:2695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6957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