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功能连接探讨耳穴及tVNS治疗MWoA患者PAG的中枢调节效应
发布时间:2020-06-27 14:51
【摘要】:目的:观察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VNS)对无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的疗效;并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以右侧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为种子点(seed),观察疗效与其PAG中枢功能连接变化的关系。并结合中医耳穴理论探讨疗效与刺激部位的联系,为中医耳穴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从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神经内科门诊诊断符合纳入22例MWoA患者,按照进入研究的顺序,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耳甲区治疗组和耳舟区对照组,以tVNS为干预手段,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时的头痛积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分数及以右侧PAG为种子点的脑功能连接的变化情况。并根据《针灸学》(第九版)“耳穴定位示意图”,明确耳甲区治疗组刺激部位为耳肝、胰胆穴,耳舟区对照组刺激部位为耳肘、腕穴,从中医学角度探讨疗效与取穴之间的关系。结果:1.头痛积分评定:干预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4周干预后的头痛积分评定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igraine-specific Questionnaire,MSQ):干预后组间比较,治疗组的MSQ得分在三个领域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右侧PAG为种子点的脑功能连接变化:(1)治疗组干预前后fMRI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与种子点功能连接增加的脑区有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上回、小脑蚓部、左侧小脑、梭状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右侧扣带回中部、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脑岛、右侧顶下小叶、右侧缘上回、左侧颞中回、双侧辅助运动区等;对照组仅有双侧楔前叶、右侧顶上小叶与种子点功能连接增强。(2)两组受试者在干预后的fMRI数据对比分析显示,与种子点功能连接增强的有左侧小脑、双侧楔前叶;功能连接减弱的有左侧颞极、左侧海马旁回、左侧梭状回、双侧扣带回中部。结论:1.本研究初步证实了耳甲区迷走神经电刺激能有效改善MWoA患者临床症状及健康状况;耳舟非迷走神经电刺激不能改善MWoA患者临床症状及健康状况。2.耳甲区经皮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MWoA患者疗效的中枢机制可能是,通过刺激激活耳部的迷走神经传入通路,使伤害性刺激传入中枢脑干,引起疼痛相关单元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产生对疼痛的调节,从而达到治疗效果。3.偏头痛的疾病过程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下行痛觉调制系统脑功能连接减弱和/或增强相关,有效的治疗能改变这种非典型的功能连接。4.结合中医耳穴理论,耳甲区治疗组刺激部位为耳穴肝、胰胆,耳舟区对照组刺激部位为耳穴肘、腕,治疗的有效性印证了偏头痛肝胆火郁的病因病机,以及从肝、胆论治的治疗原则,为中医理论增加了新的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5.2;R747.2
【图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届硕士学位论文扣带回中部 R 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中央后回 R 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中央前回 R 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海马旁回 R 3 -27 -15 14.6086 2 21 21 -21 -14.8787 2脑岛 R 3 -27 -15 14.6086 2 21 21 -21 -14.8787 2顶下小叶 R 3 -27 -15 14.6086 2 27 -36 45 -13.0902 10缘上回 R 3 -27 -15 14.6086 2 27 -36 45 -13.0902 10颞中回 L -30 -24 0 7.9476 7 -63 -21 -12 -15.4263 6辅助运动区L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R
图 5.2 对照组干预前后脑功能连接变化注:P<0.05+50 个体素对照组治疗后未见明显增强/减弱脑区,因为样本量较小,将阈值放宽至 50,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发现双侧楔前叶,右侧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增强。具体见表 5.2图 5.2。3.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脑功能连接比较表 5.3 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脑功能连接比较脑区 半球 体素峰值点 MNI 坐标峰值强度 簇X Y Z小脑 L 116-21 -54 -5416.9426 1颞极 L 18-27 15 -36 -4.9125 2海马旁回 L 11梭状回 L 59 3 -84 9 -5.105 3扣带回中部R 2012 -15 39 -4.4844 4L 6楔前叶R 520 -39 66 6.7108 5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445.2;R747.2
【图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 届硕士学位论文扣带回中部 R 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中央后回 R 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中央前回 R 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海马旁回 R 3 -27 -15 14.6086 2 21 21 -21 -14.8787 2脑岛 R 3 -27 -15 14.6086 2 21 21 -21 -14.8787 2顶下小叶 R 3 -27 -15 14.6086 2 27 -36 45 -13.0902 10缘上回 R 3 -27 -15 14.6086 2 27 -36 45 -13.0902 10颞中回 L -30 -24 0 7.9476 7 -63 -21 -12 -15.4263 6辅助运动区L3 -27 -15 14.6086 2 -27 -15 45 -18.4107 9R
图 5.2 对照组干预前后脑功能连接变化注:P<0.05+50 个体素对照组治疗后未见明显增强/减弱脑区,因为样本量较小,将阈值放宽至 50,对照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发现双侧楔前叶,右侧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增强。具体见表 5.2图 5.2。3.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脑功能连接比较表 5.3 两组受试者干预后脑功能连接比较脑区 半球 体素峰值点 MNI 坐标峰值强度 簇X Y Z小脑 L 116-21 -54 -5416.9426 1颞极 L 18-27 15 -36 -4.9125 2海马旁回 L 11梭状回 L 59 3 -84 9 -5.105 3扣带回中部R 2012 -15 39 -4.4844 4L 6楔前叶R 520 -39 66 6.7108 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建忠;王倩;顾沿泊;贾素玉;宋倩;;近十年基于PubMed数据库的偏头痛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年11期
2 石庆丽;燕浩;陈红燕;王凯;姚婧t
本文编号:2731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3195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