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小分子化合物JQ1促进腺病毒复制及感染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6 07:35
【摘要】: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核酸载体、病毒或其他基因改造过的微生物将一段特定的核酸序列转入细胞或插入细胞基因组上,并通过这段基因的转录或翻译产物达到治疗目的。遗传核酸序列向靶细胞的特异且高效转导是基因治疗过程中最主要的障碍之一。病毒作为一种非细胞生物,必须通过感染宿主细胞,并利用宿主细胞内物质和能量,完成其生命周期。因此基因治疗发展初期主要应用重组病毒将核酸序列转入细胞内,应用较多的病毒包括腺病毒、腺相关病毒、逆转录病毒、疱疹病毒,它们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优势在于其拥有相对简单的结构、较小的基因组以及较强的进化可塑性等。由于腺病毒无致癌性,容易制备,并且具有转染效率高、组织选择性广等优点,是基因治疗临床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载体。腺病毒用于基因治疗载体的主要缺点是腺病毒免疫原性强,容易引起强烈炎症反应。另外,由于多数成年人感染过腺病毒,因此体内存在的中和抗体会降低转染效率。因此,如何提高转染效率,降低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反应是腺病毒载体能否成功用于临床治疗的关键问题。腺病毒-2和-5(Ad2,Ad5)主要利用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受体(Coxsackievirus adenovirus receptor,CAR)粘附于易感细胞,然后通过病毒penton base蛋白与整合素结合激活细胞入侵信号而感染细胞。腺病毒感染受宿主细胞因子调控。最近研究报道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可以增加腺病毒感染效率。组蛋白去乙酰化过程首先由溴结构域(bromodomain;BD)家族蛋白BRD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等识别(reader),引起特定残基去乙酰化。研究发现BRD4在多种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旨在研究组蛋白乙酰化“Reader”蛋白BRD4在腺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发现BRD4小分子抑制剂JQ1可促进腺病毒感染,进一步研究发现JQ1可通过竞争性地与BRD4结合,使得与染色体组蛋白乙酰化的赖氨酸残基结合的BRD4从染色体上解离下来,游离的BRD4通过C端功能结构域招募和活化细胞内正性转录延伸因子(Positive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P-TEFb)形成具有转录活性的复合物,可增加病毒基因表达,从而促进病毒感染。CDK9是P-TEFb的一个组成成分,BRD4的敲低以及CDK9小分子抑制剂均可抵消JQ1对腺病毒感染的促进作用。基因治疗时主要应用复制缺失型病毒,此类病毒缺失的E1A蛋白对于基因表达起关键性作用。在探究JQ1在复制缺失型病毒基因治疗时的应用研究中,我们选择了E1A基因缺陷型病毒Ad5-EGFP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JQ1可在上皮细胞A549或淋巴细胞Jurkat T内增加复制缺馅型病毒Ad5-EGFP的异源蛋白的表达。这表明JQ1可以无细胞依赖性地增加复制缺失型病毒的基因表达。小鼠异体肿瘤模型实验中,首先将体外感染相同剂量复制缺馅型病毒载体的P388D1肿瘤注射小鼠腹腔,经不同浓度JQ1或溶剂对照处理,结果发现JQ1剂量依赖性增加腹腔内腺病毒异源基因的表达。本研究证明JQ1可促进腺病毒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腺病毒感染,并探究了其分子机制。在肿瘤治疗应用方面研究发现JQ1可在体内促进小鼠肿瘤细胞内复制缺陷性病毒的基因表达。提示我们在应用复制缺馅型病毒治疗肿瘤时,可通过JQ1调控目的基因的表达,增强肿瘤治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450
【图文】:

临床实验,基因治疗,类型分布,载体


疗神经退行性疾病(ClinicalTrials.gov:邋NCT01621581)等。截止到2018年2月,逡逑据全球基因治疗临床实验网站统计,共有2930例基因治疗临床实验在进行。其逡逑中90%是处于临床I、II期,只有0.2%处于临床IV期(图2.2)。这些临床实逡逑验中主要由美国(约61%)发起。针对癌症的临床试验占66.6%,针对单基因疾逡逑病的临床实验占11.5%,还有6%临床实验是针对感染性疾病的,以及6%临床逡逑实验是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图2.3)。逡逑近十年CAR-T细胞通过改造免疫效应细胞,调节体内免疫反应,在治疗晚逡逑期肿瘤患者时发挥了史无前例的效果[47]。2017年,诺华公司用于治疗急性淋巴逡逑白血病(ALL)的kymriah在美国批准上市。该药的临床数据显示,参与临床实逡逑验的63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有52人(82.5%)病情得到缓解,对于这种逡逑难治且复发性极高的恶性病,这是已是极其高的救治率。逡逑基因治疗概念提出己有50年

基因治疗,阶段,临床实验


基因治疗临床实验中临床阶段分布

基因治疗,临床实验


基因治疗临床实验中疾病类型分布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礼鸣;白植生;叶孝礼;;腺病毒性胃肠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8年01期

2 朱广柱,姜永良,张国兴;鸡腺病毒感染的诊断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1988年10期

3 张中桥;诊断腺病毒感染“提速”[J];解放军健康;2000年02期

4 王兆平;沈建华;张海晓;;鸽腺病毒病[J];吐鲁番科技;2006年02期

5 潘丽峰;傅慧琴;崔琪奇;施建芳;朱林英;郝莉鹏;;上海市浦东新区引起腹泻的腺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9年02期

6 刘云霞,宗晓福,黄家淼,江淑芳;腺病毒感染与肺气肿的关系[J];实用老年医学;2001年01期

7 刘冰;;一例鸡腺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控[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年04期

8 高东旗;李宏;张海洋;;某部4起腺病毒疫情回顾与建议[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年12期

9 程霞波;贾邯梦;吴迪;张继雄;刘坦;;某新训部队防控一起7型腺病毒感染的做法和体会[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10 吴宝君;于洋;李敬双;;一起蛋鸡腺病毒感染的诊治[J];养殖技术顾问;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其威;;人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流行、预防和治疗[A];2018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18年

2 张蕾;吕火烊;胡庆丰;;杭州地区腹泻儿童轮状病毒与腺病毒感染调查[A];第七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6年

3 石莉萍;张利方;;多项腺病毒检测在腺病毒感染急性期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C];2017年

4 成军;朱飞燕;陈清勇;孙长贵;;2014年初驻浙部队腺病毒感染实验室诊断与分析[A];201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5 王琳;汪学智;夏凡;季洪健;倪鎏达;陆海宇;;一起B组7型腺病毒感染引起青壮年聚集性发病的70例临床特征[A];《中国防痨杂志》创刊80周年纪念暨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14年

6 童晶;杨晋川;杜阳光;吴畏畏;王保安;刘廷君;张雷;唐浏英;;徐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腺病毒感染特征[A];第七次全国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第七届换届会议论文集[C];2014年

7 马莉亚;东丽丽;卢美萍;滕丽萍;钟永兴;徐益萍;徐迎春;王颖硕;鲍兴儿;陈志敏;;479例儿童下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8 马莉亚;东丽丽;卢美萍;钟永兴;徐迎春;王颖硕;鲍兴儿;陈志敏;滕丽萍;徐益萍;;479例儿童下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9 马莉亚;东丽丽;卢美萍;滕丽萍;钟永兴;徐益萍;徐迎春;王颖硕;鲍兴儿;陈志敏;;479例儿童下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儿科呼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王文革;徐华;邓英贤;;麻杏石甘汤对3型腺病毒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A];第二十九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小儿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李鹏;胖是一种“传染病”[N];北京科技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惠斌;腺病毒CNHK200-hEndostatin的质量控制及其大规模扩增、纯化的初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2 高璇;自噬在病毒感染加速COPD发病进程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吕宝杰;小分子化合物JQ1促进腺病毒复制及感染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2 罗斌宇;猪腺病毒多重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3 连广琬;流式CBA检测急性呼吸道腺病毒感染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4 娄磊;小鼠雌激素受体α重组腺病毒感染神经细胞及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鉴定[D];遵义医学院;2011年

5 赵辉;狐源犬Ⅰ型腺病毒感染狐狸的动物模型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

6 鲁莹;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及腺病毒感染的相关性[D];吉林大学;2014年

7 黄圆美;苏州地区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8 乔玉芳;NF-κB特异的RNAi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43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linchuangyixuelunwen/2743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2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